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手工艺和机械工艺的区别(手工艺与机械化的辩论)

导语:手工艺和机械,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记录了一些普通人的技艺,包含木匠、木盆师、船匠、铁匠、葛布、纺织工艺师,鱼钩、竹编、打编、手编、柳编工艺师和刮漆匠等濒危职业。

其实,梳理设计史便能看出,手工艺与机械的较量从工业革命后就开始了。

英国学者爱德华·卢西·史密斯将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物品都是通过手工制造的工艺品;

第二阶段,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出现了“大艺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与“小艺术”(手工艺等实用艺术)的区分,手工艺沦为次一级的艺术;

第三阶段,这一分化在工业革命后发展为相互对立的地步。

在工业革命之前,工业生产设计主要是以手工艺品为主,工匠们既是产品的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每个消费个体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要求打破了这种劳作方式,快捷、高产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产品的艺术品味和质量有时很难得到保障。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这些手艺濒危的原因,但他对这些濒危手艺很是惋惜,更是对工业污染的不满。

第一,人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观念,珍重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态度无影无踪。

第二,这一态度不仅体现在对物品上,甚至逐渐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幸福究竟是什么。

第三,工厂生产追求的是统一、无差异,手艺人所追求的“温度”无疑是一种量身定做的差异化,是要被“去除”和摒弃的。

盐野米松认为,当我们对人生道路迷惘时,可以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

传统手工艺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材料和工艺等层面上,还在于其包涵的创造性和精神性。

手工艺除了是一种反思外,还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乡愁式的情愫,意味着对过往诸多美好的回溯,对于尚未远去的“前机械时代”的追思,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其实从“李子柒”热开始时,人们对手工艺品的留恋就已持续性流露了,在大工业环境下,人们毫不吝惜对手工艺的关注和赞赏。

虽然时有回暖,但这场较量似乎早已有了定局,当工艺随着最后一代手工艺者而消失,留给我们纪念的,不知道还有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