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校雠与校勘区别(校雠学是什么意思)

导语:校雠 校勘 校对 | 古籍常识丛谈

什么是校讎?汉代的刘向说:校雠就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以看出,所谓校雠,就是版本通校,但这种通校只记异同,并不判断是非、决定弃取。古人称这种只记异同、不判是非的版本校为“死校”。过去的不少藏书家,为了增加自己的藏书品种,往往用一书而过录该书多种版本的异同文字,即集多种版本的文字特点于一书,但只是客观地罗列,并不判断是非。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工作和刘向所说的校雠一样,故人们往往又称这类藏书家为校雠家。简言之,校雠就是不判是非的版本校。

《校雠学 校雠别录》,王叔岷 著

如果说校雠只是客观地罗列异同而不判断是非的话,那么校勘则正是要在校雠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根据,判断是非,决定弃取,整理出一个“定本”来。前人对这种判定是非、决定弃取的校勘称为“活校”。一本书,正是经过“死校”“活校”到“定本”,完成校勘的全过程。

近人陈垣曾根据校勘取证的不同情况,把校勘分成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类别。其中除“对校”基本即上文所谓的校雠外,其他三种,具体说,是依靠本书前后文互校,例如史书以本纪校本传,或以本传校本纪等,因校勘依据取资于本书,故称“本校”。有些校勘,仅据本书的资料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参证他书的资料,如校《史记》参《尚书》《左传》等等,因其校勘的依据取资于他书,故称“他校”。至于“理校”,一般是在没有文字资料的情况下,通过“推理”“演绎”进行校勘。但这种校勘因其没有文字依据,也便只能“姑备一说”而已,不能最后勘定文字。这种所谓“理校”,一般并不常用。

《校勘学释例》,陈垣 著

习惯上,一些人常把校雠与校勘等同起来,实际上,校雠只是校勘的一个环节。说校雠就是校勘,就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至于校对,则是另外一码事。如果说校雠、校勘是整理古籍的一个环节,那么,校对则是出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校对只限于排版样和原稿核对,保证排版样忠于原稿。显然,它和校雠、校勘有原则区别:校雠、校勘,特别是校勘,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性工作,而校对则主要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性工作。有人说,不对,校对也可以发现原稿中的错误!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应该说,这不是校对的工作范围。校对只限于,而且必须只限于使排版样忠于原稿,超乎此,便是另一种工作了。这不是贬低校对,而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本文选自《古籍常识丛谈》,原标题为《校雠 校勘 校对》)

《古籍常识丛谈》

崔文印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1840

28.00元

本书是版本目录学者崔文印先生写的有关古籍版本领域常识性问题的知识读物。其内容大致分四部分:一是关于古籍版本形式、行款知识的介绍,如用纸、字体、装订等;二是古籍版本中重要图书的介绍,如今古文经、十三经、二十四史、九通、十通等;三是对历代藏书的介绍,主要介绍的是历代官家藏书的情况;四是对古代禁书的介绍。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