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庄子的悲观主义和超越哲学的区别(庄子的悲观主义和超越哲学思想)

导语:庄子的悲观主义和超越哲学

人的认知是有限,现在人所说的是与非,是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每一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有限的。一个人,甚至每一个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出发点、关注点去认识事物,这就注定得出来的结论必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不完整的。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人为的”,无论一个人具备多么大的知识量,他永远都无法脱离这种局限性。我们常说的圣人、至人、真人、仙人等等,这些人是最为接近自然大道的人,他们的局限性也就越小。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纷纷扰扰,都是人的这种主观的局限造成的,也就是人们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而从另一方面讲,知识是无穷无尽,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永远都无法跟上“知识”的步伐,有穷对无穷而言,犹如蚍蜉撼大树。很显然,庄子已经认识到了人对于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秋水》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用详说,尤其是对于道家本身,至今仍有两个大的分流,这种分歧追根溯源也起源于后人对庄子的对经验世界的洞悉上。

悲观主义

其中一支认为,人对于知识世界终究是无能为力的,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去追求知识呢?不如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始的状态,做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纯洁无暇的“鸡子”吧。这就是道家中悲观主义和消极主义的一派,他们倡导形式主义上的“无为”,是真正的无所作为,乍看起来几乎就是道家所说的大道和一,与天地同,实则与另一支思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

由庄子等人衍生出来的对于知识和客观世界的认知,除了上面所说的悲观主义之外,自然会有与其完全相反的一系。

超越的观点

《齐物论》中,庄子提出齐之以物,用西方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忽略事物之间的个性区别,也就是万物同一,不分彼此。从字面意义来说,庄子的这种说法确实很唯心,同样带着浓重的消极观念。其实不然,在《齐物论》的这段阐述中,我们不仅仅要站在你我是非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后面的那句结语——莫若以明,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话,它的意思就是“照之于天”,也就是从“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人”的层次上。

当我们站在“人”的角度来评定庄子的言论时,这自然是极有局限性的,在此之前庄子已经大篇论述了人的认知的狭隘。照之以明是超越的观念,就是走出人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世界,那你看到的绝对是不一样的风景。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齐物论》

庄子提出从“道”的层次来认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古往今来都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做到,即便是庄子也无法摆脱生而为人的束缚,要不然庄子也开玩笑说“周将处于才与不才之前”,这也是庄子的豁达和高妙之处。

有人说庄子是消极主义,是悲观主义的,而有的人又觉得庄子思想中透着一股子与天地比肩的豪气和气势,无论是哪一种,最终还是归咎于每一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中去。我倒觉得,像庄子这样的人,完全不会是一个颓然的人,更多的是通透和明亮,许多人却讲这种智慧当成了面对世界的无所作为。其实不然,我想没有人比庄子更热爱这个世间的了,因为,他是最得趣的啊。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