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刺槐花包子怎么做(刺槐花怎么吃的治这个功能啊)

导语:百余年前刺槐引入青岛,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是胶东乡土名吃

今日立夏。在胶东半岛,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楸树和刺槐的花期将至。

楸树和刺槐如今虽然都很常见,但就渊源来说,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前者是本土良木,古代就受到木匠们的青睐;而后者与苹果、大樱桃相似,都是近代从西洋舶入的品种。

胶东半岛地处北温带,纬度与欧美比较接近,因此在晚清开埠之后,西人常将其国内树种引入胶东半岛栽植。其中,苹果和大樱桃最早是从烟台引入,而刺槐则是以青岛为胶东之先。

(在青岛太平山上远眺,绿意盎然之处,就有不少刺槐)

关于刺槐引入青岛的经过,《山东省志•林业志》和《青岛市志》中都有记载。

其中,前者载:

刺槐,又名洋槐。20世纪初,德国强占胶澳期间,曾作为用材种引入, 为崂山低山、青岛市区和胶济路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由于刺槐适应性强,很快在崂山中下部和黑松相间并茂,整个青岛也掩映在刺槐绿树之中,故青岛有“洋槐半岛”之称。

后者称:

刺槐林,1898年后,德人首次从欧洲引入青岛,最初称洋槐。刺槐是青岛阔叶树种中造林面积最大、木材蓄积最多的一个树种。

两相对比,虽然在具体时间上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出入,但并不影响“刺槐从西洋引入青岛,为胶东种植之先”这个信息点。考虑到德国人在一战后退出青岛,以此推断,刺槐引入至少已有百余年的时间。

(青岛中山公园内的刺槐树)

因为与胶东风土相适应,刺槐在引入之后很快就“反客为主”,发展势头超过了不少本土树种。其种植范围也不仅限于青岛市区周边,东至烟威,西越淄潍,逐渐成为一种山东乃至北方都很常见的树木种类。

起初,人们在称呼这种树时多谓之“洋槐”,突出其舶来属性,与传统的“国槐”相区别。后来,随着它的广泛种植,大家对它日渐熟悉,就不再刻意提及原产地,而改叫作“刺槐”,强调其形态特点。

刺槐的名字叫开之后,久而久之,不少人甚至也把它当做本土树种(《青岛市志》将此称作刺槐的“乡土化”)。笔者老家栖霞距离青岛不近,但从儿时记事起,山上就到处可见刺槐,因此一度也有此误解。

作为一种从西洋引进的树木,刺槐之所以能够快速地“乡土化”,关键在于其使用价值。

刺槐树不仅在城市里可以用作园林景观(青岛不少老小区,至今还以刺槐为景观树),在郊外荒山也可以作为绿化防护。同时,乔化之后的刺槐树干亦有一定的木材之用,而它开出的花,也有食用和酿蜜价值。

以上这些用途当中,大家熟悉度最高、好感度最高的,应该就是食用价值这一条了。

胶东人生性豪爽,做面食也偏好大个头,不仅有大饽饽,还有大包子。吃包子吃馅,大包子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馅的选料。春天在制作大包子时,胶东民间常常会用应季野菜来调馅。早春的荠菜、仲春的山苜楂以及晚春的刺槐花,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它们各有特色,但都很鲜美。

刺槐既然是一种舶来的树木,那么胶东人用刺槐花包包子的历史显然也不长。具体是哪位先民在何时最早使用刺槐花来调制包子馅?这一点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由于其味道鲜美、取材方便,加之节气上与荠菜和山苜楂有时间差,正好补充了晚春的野菜空档,因此这种吃法很快推广开来。现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成为胶东乡土名吃之一,当地很多家庭主妇都是制作它的高手。

(胶东的刺槐花大包子)

在城市或者森林公园里,作为景观树的刺槐受到保护,不能随便采折。而在乡下,自己村的山岚,自己人采几串花吃,就没有什么大碍。那些比较勤快的妇女,采摘的刺槐花会比较多,在满足自家食用之外,还可以带到城里摆摊售卖。这种东西不压秤,一斤能装一大袋子,其实也就是个辛苦钱。

刺槐花大包子的调馅方法与荠菜、山苜楂等相似,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先民,多半也是从后两者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制作的时候,刺槐花要先过一遍热水,然后再加上油盐酱、肉丁、韭菜、虾米等配料进行调制。野菜喜油,刺槐花亦如此。做的时候适量多加点油,做出来的大包子也更鲜美。喜欢吃的朋友不用着急,再过几天,有了新鲜的材料,就可以亲自尝试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