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大赤坑廊桥:历沧桑风雨 坎坷变坦途

导语: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碧水清波浮云影,青山翠峰入画来。

在丽水景宁,沿着县城西南进入大均乡大赤坑村,一幅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临水带烟的村里山峦青翠,林木丰茂,云雾缭绕。放眼望去,恰似仙气中藏着万颗翡翠。

大赤坑村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横卧在溪流两旁的,则是通连南北的大赤坑廊桥。

光影映廊,点缀青山翠嶂;桥下河畅,云遮碧水画舫。廊桥四周树木环绕,桥底水草随波飘摇,溪畔鸥鸭嬉戏,山林中还有鹭鸶穿梭。青山、绿水、灰瓦和木桥交相辉映,尽显古村古桥的悠悠韵香。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大赤坑廊桥:历沧桑风雨 坎坷变坦途

图为大赤坑廊桥

若是赶上雨天,更别有一番意境。绵绵细雨中,小溪潺潺流过。漫步于溪上的古廊桥,哗哗的水流声之外,是沙沙细雨滴落在廊桥的瓦片木栏,十分悦耳,远山、古木、桥影和水流纵横其间,仿佛打开了古典山水画的滤镜。

廊桥横跨两岸,山脉亦如被桥身锁扣。古今之间,构画出一道历史的彩虹。

大赤坑廊桥长50米,宽6米,高10米,始建于道光二年(1822),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梁上,依稀可以看见百年前修桥人的姓名和捐款,彰显着“以梁代碑、书梁为志”的记史传统。湖州举人闵思端,还曾满怀深情,写下《成美桥记》:雁齿排空,鼍梁架木,云霞吐纳,倒影流光。凡行者止者,莫不履康庄而歌坦途……

此前,无桥的两岸交通不便,人们出行需要跋山涉水,十分辛苦,因此廊桥建成后最早叫“成美桥”,取意为“成人之美”。建成后的廊桥兼具多种功能,桥中还有木椅方便过路人休息。

廊桥看“浙”里丨景宁大赤坑廊桥:历沧桑风雨 坎坷变坦途

图为大赤坑廊桥

桥身由两墩条石砌筑,巨木斜掌,八字横跨,形如楼房;桥的对角无榫,单檐双披,软脊翘角,衔接紧密;而桥整体如长虹卧波,雁翼排空。桥面是拱坡,木板铺钉,梁架为四柱九檩,屋面两坡顶,带披檐,两端脊挂悬鱼;桥身外侧铺钉风雨板,倒影流光。

廊屋的中心,设有佛龛,供着佛祖、观音及其他神灵之像。不过,这座廊桥的命运却十分坎坷,建成后多次毁于天灾人祸。

佛龛和香火常用于祭祀,冬季火灾隐患大,桥常被烧毁。到夏季时又易被台风、梅雨击垮。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九,流寇朱义所属伪元帅陈徐彭江等率众2000余人至景宁烧杀抢掠,致使美桥化为灰烬。同治三年(1864)重建后,安然度过了半个世纪,民国初年又因洪水被毁。现在看到的廊桥,是民国十二年(1923)廊桥落成,由晚清“景宁七子”大均人李瑞阳倡建。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大赤坑廊桥历经磨难,却仍然矗立在碧波之上。冥冥之中,这也暗合大赤坑村的命运:虽然有自然环境的劣势,但挡不住当地百姓攻坚克难谋发展的决心。

红旗一展过桥廊,天堑从此是康庄。大赤坑村基础薄弱,耕地少,长期制约村里的发展。近年来,大赤坑村迎难而上,探索新生,草莓采摘园依桥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水果体验采摘和乡村游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带动农民实现增收。

大赤坑村在保护好廊桥传承非遗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好廊桥之景,身穿旗袍汉服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打卡,廊桥旁的民宿营运而生,配合着廊桥古风而建,形成良性循环,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多年发展,廊桥的独特文化价值发挥出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交通越来越便利的今天,人们出行不再需要廊桥“成人之美”,但它的美学价值和历史古韵将代代相传。

三月的春日里,渐暖的微风抚过山岗,天空中升起一轮朝阳,桥上偶有村民经过。廊桥披霞衣,古木发新枝,报喜的鸟儿栖息在枝头,好像在说:春天来了。(贾万里参与采写)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