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什么形象(山海经记载西王母)

为什么《山海经·中次二经》中,把“西王母”叫做“马腹”?

为什么《山海经·中次二经》中,把“西王母”叫做“马腹”?

作者:亚布

为什么《山海经·中次二经》中把“西王母”叫做“马腹”?

此言一出,激起满座惊唤之声。各位看官请不要怀疑亚布之言。《山海经》是一本遗留多个朝代的历史书籍。所用语言,上至伏羲,下至殷商,在时间上横跨1500多年,语言文字之转变,在所难免。少典氏字设迷局也一定存在。

再今本《山海经》使用的语言中,有我们至今还无法解读的伏羲炎帝时代语言,集中在《大荒经》中,如“皮母地丘、鞠陵于天、孼摇頵羝、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凶犁土丘”,这些语言无法与现代汉语直接转换。

还有一种可以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夏西音。”这种语言,只要使用《说文解字》中的“切读”方法,就可以直接转换成现代汉语(夏东音),如“[足术][足昜]”切“双”,即shù shāng切shuāng;“不廷”切“因”,即bù yín切yín;“胡余”切“乎”,即hú yú切hū; “ [马匋][马余] ”切“駮”,即yáo yú切yáo;“骆明”切“罗”,即luõ míng切luõ,就是“罗罗。

那么“马腹”就顺理成章的切读“母”,即mā fú 切mǔ,也就是“(西王)母”,“西王”二字,是殷商王朝东迁黄河以后加上去的,以示崇敬。

下面给各位看官详细解读《山海经·中次二经》中“马腹”就是“西王母。”

《中次二经》记载:“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上文中有几个红色文字与各位看官温习一下:

“有”为“族徽”;

“马腹”为“母”;

“其”为“图腾”;

“食人”为食俸禄之人。

上文《中次二经》原意翻译为:“又向西二百里,是蔓渠之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竹箭。伊水由此发源,向东流入洛水。这里的部族族徽是兽身,夏西音名字叫“马腹”,夏东音名字叫(西王)“母”,图腾形象人面虎身,他们在暗夜里相互联络的叫声如婴儿,是食俸禄的人群。”

《中次二经》的记载与《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载一致。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印章里,出土了《山海经》记载的“西王母”图腾印章。图0004,译作:四(等)候(西王母)。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什么形象(山海经记载西王母)

图0004 四(等)候(西王母)

亚布作品展示: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什么形象(山海经记载西王母)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为什么《山海经·中次二经》中,把“西王母”叫做“马腹”?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