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拼音(满头小辫子发型扎法图解)

导语:“满头行小梳”,那是一种怎样的装束?浅谈梳篦在唐宋之际的转型

这幅《捣练图》很多人都看过,原作由唐朝的张萱绘制。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画中仕女的发髻上几乎都插有数量不等的小梳作为装饰。这便是元稹所描绘的“满头行小梳”的情形。

《捣练图》局部

在唐宋之际,像这样在头上插几把小梳是非常流行的装束,有的女子甚至会在头上插上七、八把小梳,此时的梳篦已经兼具发饰的作用。图为宋人绘《女孝经图》,画上女子的头上均插有三五不等的小梳。

宋代《孝经图》局部

唐宋以前的梳篦

不过,在唐宋以前,梳子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并且有梳与篦之分,梳齿稀疏的称“梳”,梳齿细密的称“篦”,古人会用篦来清除头发上的污垢,而梳则用来打理头发。

从出土的实物梳子来看,早在史前古人就开始使用梳篦,如河姆渡遗址的骨篦、马家浜文化中的象牙梳、良渚文化发现的玉背象牙梳。这一时期的梳篦大多呈竖长形,梳体的高要大于梳体的宽,并且,梳齿的数量也很少。战国时,延续了这样的造型特点,不多制作材质更加丰富了,并且梳背的造型也更加的精美。

良渚文化的玉背象牙梳

战国梳篦

秦汉之际的梳篦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梳篦造型更加简约,并且梳背的造型多为半圆形,整体呈竖长的马蹄形,梳齿细密,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梳篦。

长沙马王堆出土梳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梳背的形状再次发生了变化,梳背的形状扁平了许多,梳齿也稀疏了。像唐宋那样以梳篦充当发饰,也是在这一时期起开始有了苗头。这与当时的女子喜好高髻是分不开的。在《女史箴图》上就有一处表现的是贵族女子正在对镜梳高髻的景象,那时的女子甚至会使用各种造型的义髻。再比如在咸阳出土的一个十六国时期的女俑,女俑的发髻上就插着一把梳篦。女子高耸的发髻,一方面需要有发饰来固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装饰品,梳齿正好可以固定头发,还兼具美观。

出土的东晋梳篦

十六国时期女俑

不过,这样的装束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此时还是更注重梳篦梳头、理发、固发的实用性。唐朝时,这样以梳篦为发饰的装束则彻底流行了起来。

唐宋之际的梳篦

唐朝时关于女子头插小梳的描写有很多,王建《宫词》“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司马槱《黄金缕》中“斜插犀梳云半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这是温庭筠(唐)的代表词作之一,其中,对于“小山重叠金明灭”这一句的理解,一说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但随着对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小山”其实是指“小梳”,唐朝时的梳子的形状多作半月形,横插在头上很像是小山,“金明灭”则是形容女子满头的小梳子,因为有金、银、玉等不同材质的,其光泽在发间闪烁,犹如小山重叠。

唐朝时之所以会流行插小梳,与当时贵族女子喜爱作新潮式样的高髻有很大的关联。经济发达,民风开放的唐代,女性们也开创了许多新的潮流,她们尤爱梳高大蓬松的发髻,如半翻髻、乐游髻、双环望仙髻、回鶡髻、坠马髻、闹扫妆髻等等,高大的发髻,自然就需要更多的装饰品。

从文章开头的《仕女图》中也可以看出,插梳篦的方式有单插在前额,有单插于髻后,有分插于左右侧髻的,在周昉的《纨扇仕女图》中,还有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的。敦煌壁画的供养人中有较为形象的体现。

在当时,梳篦的材料也因此愈发的多种多样了,有金、银、玉、犀牛白角、鱼骨、象牙与玳瑁等等,都是贵族们的制作梳篦的材料。因此就有名目众多的梳篦,凤梳、鸾梳、金制凤翼梳、染色象牙梳、银梳、玉梳、犀角梳、驼骨梳等等。

唐代云头形骨梳背

宋朝女子延续了唐朝插梳篦的风尚。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西南地区的女子“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双,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未婚女子会在发髻之后插一把如手大的象牙梳。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女陶俑,在她的脑后插有一把大梳。事实上,宋朝的梳篦相对于唐朝的梳篦大了许多,梳背也越来越窄了。

但西南地区毕竟是边远地区,宋代最典型的插梳式样是“冠梳”。“冠梳”是高冠与梳篦的结合。“白角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起先是在宫中流行,后民间争相效仿。这种冠身很大,有三尺长,垂至肩,梳边也有一尺长。以至于妇人在上轿进门时,不得不侧着身子才能进入。一时被称为“服妖”。于是,宋仁宗时下令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可是,这样的禁令在宋仁宗死后就名存实亡了,妇女仍好“白角冠”。可惜时间久远,我们很难看到它实际的样子了。

由于此时插在头上的梳篦完全是装饰品,梳身也是极薄的,很容易折断,染了色的象牙、骨质梳子又很容易掉色,因此就出现了专门修梳子、染梳子的行业。在两宋的许多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条”就有“博卖冠梳、领末、头面衣着……”在吴自牧《梦梁录》“诸色杂货条”记载的街上“接梳儿、染红绿牙梳”、“补修魫(鱼脑骨)冠”和“修洗鹿胎冠子”的手艺人,又有挑着担子卖木梳、篦子、冠梳的在街上叫卖的小商贩。由此可见当时梳篦作为发饰的盛行。

宋代的奢靡的冠梳之风是如何止息的呢?据说是因为太流行了,青楼女子也好冠梳,但南宋时理学盛行,一般良家妇女和宫廷贵族自然要与烟花之地的女子的打扮区别开来,于是,良家女子主动放弃冠梳。到了明朝,规定只有乐妓头戴大梳子,这样一来,在唐宋之际流行起来的在发髻间插梳篦的风尚也渐渐止息了。这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乐妓,她们的头上也有一把大梳子。不知是否是中国传过去的。

参考:《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宋代衣食住行》徐吉军;《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王苗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