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书法宁拙毋巧(书法宁拙毋巧是什么意思)

导语:书法“宁拙勿俗”,哪些笔法可出“拙意”?

黄庭坚《论书》谓:“凡书要拙多于巧。”《张迁碑》拙近天真,追求姿态的变化美。在点画质感上,主要表现为“方笔”点画显“拙意”;“率真用笔”显“拙意”;金石味的点画显“拙意”。《张迁碑》的“拙”,不是笨拙,是反对人工的做作和伪饰。“拙”,就是“质”,就是“朴”。本文从《张迁碑》的点画笔法层面探讨其“拙意”书风,供大家学习参考。

2

率真显拙意

圆笔圆转遒劲、活泼健秀,如果单用,不免显得单薄、轻浮。方笔方整庄重、刚健雄浑,若一味使用方笔,不免呆板拘谨,缺少神采。

《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方圆并举。“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方圆并举,体现了点画书写的率意,具有古拙率意之美。

《唐人临右军东方像赞》认为“隐劲于圆,藏巧于拙”,通过圆的用笔能使书法产生“圆厚”的线质,具有古意,正如蔡邕《九势》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 种“厚质”感的用笔,具有“圆厚”的立体效果。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也说了“书法以质厚为本”,“质厚”即是“拙朴”,也称“厚拙”。“质”,指审美对象朴素的审美风格特征。唐代窦臮《述书赋》谓:“彦先尚质,无而不有。”质朴的艺术风格,旨在追求艺术的自然美。

当多个点同时出现在一个字中时,根据字势、笔势的需要灵活运用,点的方圆变化造型随之改变,如“汉”“为”等字点的率意变化。

“汉”字的三点水,第一、二点形似三角,藏锋逆入向右上,再折笔向右下,然后转左下收笔,造成阻力感。“常”两点为“撇点”和“捺点”,左右呼应,率意而不草率,在收笔处掺入了“涩”的成分,而《礼器》中“汉”的三点则更加讲究规矩法度。

《礼器碑》“汉”字

《张迁碑》点画的率真用笔,无造作的姿态,正如傅山“宁真率毋安排”所体现的天趣拙朴。

金石显拙意

“金石味”指刻在甲骨、浇铸在青铜器、刻于石碑之上的书法,由于器质本身的质感和久远的历史所呈现的局部剥落、残缺而形成的苍劲古老的“硬效果”。

首先,“金石味”体现残损的时间感,钟鼎彝器、碑碣瓦甓等由于年代久远,其特质显示沧桑的韵味,体现“老”与“拙”的“残损之美”;其次,青铜器和石碑上的文字经过铸造和凿刻,具有刀刻的“峻劲”感。另外,画家将金石书法和篆刻融入绘画,转化为一种艺术感受与气质,产生“重、拙、大”的高古遗风。

《张迁碑》的“拙意”和自然因素相关。《张迁碑》距今两千余年,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剥蚀,而具有斑驳古拙的气息,也称之为“金石气”,体现“古拙浑厚”之美。不同的书法线条,表现为不同的书法美感。光洁的线条,具有秀美之感,如《礼器碑》中的“东”;金石斑驳的线条,体现“朴拙”美,如《张迁碑》中的“东”。

《礼器碑》“为”字

金石味的线条黑白反差强烈,具有视觉冲击的张力。《张迁碑》拓片,黑底是虚,刻线之白是实,形成一种斑驳的虚实对比。“这种斑驳效果是对实际存在的点线结构处理的一种’虚实对比的追加‘,剥蚀的虚是在线条的实之上的一种追加,它与黑底的虚同属于虚。这种虚实对比是一种新的美,从局部含义上说是一种无伤大雅的’丑化‘。”

《礼器碑》东里润色本VS日本二玄社本

《张迁碑》的线条自然斑驳、残损具有含蓄意象美。斑驳粗壮的金石味线条,体现“浑拙”之意,“浑”是线条边缘不规则,不清。何焯跋《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墓志》有言:“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浑拙”之意即外貌虽然丑陋,但却“意象开阔”,古人谓之“锥画沙”“印印泥”等,体现的是“得意而不尽意”的意象美。

本文内容由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