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士族地主阶级的衰落(士族地主阶级是什么)

导语:中国历史的痈疽,士族地主阶级在东汉的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说起士族地主阶级,人们一方面想到的是其魏晋人物的风流神采,另一方面却是男人涂脂抹粉,吸食&34;,只会高谈阔论看门第,评出身的腐朽堕落。这些矛盾之处却又奇妙的融合在这个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群体上。令人不得不嗟叹,到底是怎样一种历史的机缘让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群人物,而他们却又为什么偏偏出现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只是匆匆一撇,便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再无身影。

1、 西汉王朝初露峥嵘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由于经过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四年战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上层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的黄老思想治国,与民休息。经过汉初文景两代皇帝的努力,至汉武初年,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史书上说,在民间如果你骑着一匹母马你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但到此时已经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开始加剧,随着武帝朝频繁的对外战争的巨大财政负担,汉武帝加大了对民间财富的收割,兵役靡役频仍,自耕农无法负担纷纷破产,土地被不断兼并,逐步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的手中。

在此后的昭宣两朝,国家政策开始回调,与民休息,一方面确实减轻了底层小民的痛苦,但更大的好处却被地主阶级享用,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发展。而随着小农经济的破产,大批失地农民或沦为流民,聚啸山林;或沦为奴婢,成为地主的家奴;或沦为佃户,成为地主的附庸。

而正是这一阶段,地主阶级,开始悄悄发生第一次质变,与后世只是单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相比,西汉中后期的地主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更依靠土地取得了土地上农民(佃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佃客离开了租种的土地就无法生活,在经济上对地主产生了依赖,并进而在政治上产生一种依附效忠的关系。

此时的地主,已不是单纯的地主而是地主豪强,它们不仅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更凭借手中掌握的人口在地方上形成了一股以宗族为纽带具有黑社会性质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他们横行乡里,插手地方事务,其权势甚至能与官府相抗衡。

2、 东汉王朝登堂入室,共融共存

有了西汉时期的兴起和初步发展,已经成为豪强的地主阶级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次大发展并最终完成质的蜕变。

光武帝刘秀之所以能够建立东汉王朝,离不开地方豪强的巨大支持。所以自东汉王朝建立后便开始对地方豪强进行政治酬庸。如果说在西汉中后期,地主豪强还只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当当土皇帝的话,那么到了东汉建立,由于地主豪强的政治投机的成功,他们开始登堂入室,一个个封侯拜相,位列三公九卿了。

3、 察举征辟

而能使地主豪强由地方政治势力进入中央权力中心的制度性保障,就是在两汉发生重要作用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

按照察举制,中央朝廷会征召地方上有名望、有知识、有才干、有品德的人来当官。那么好了,当地主变成了地主豪强后,他们实际上就把持了地方事务,所谓的有名望、有知识、有才干、有品德不过都是他们的舆论包装,他们开始垄断朝廷选官的候选人队伍。至于选什么样的人,都是他们地主豪强的人。在官场上他们是手握权柄的朝廷大员、地方父母,在民间他们是称霸一方的地主豪强。

在民间他们手握雄厚的经济基础以支持在政权内的上升通道,在官府又以手中合法的权力反哺地方上的地主豪强,放纵他们做大,彼此相辅相成。到了这一步,他们终于完成了最后的蜕变,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士族走上历史的舞台。至于发展到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不过是为已经形成的既定事实再履行一道合法手续罢了。

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西汉中后期就开始形成的地主豪强不仅具有地主的经济性同时兼具封建领主的政治性,当中央政权衰弱不能再对其进行限制时,其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东汉政府的先天不足使其不可能对地主豪强产生实质性打击,反而要依靠地主豪强的支持才能维护其自身统治。

两者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察举制在事实上也变质成为对地主豪强支持中央朝廷的政治酬庸。东汉政权正是基于以上政治逻辑用自己王朝的政治生命孕育出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统治阶级。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