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杭州气侯类型(杭州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气候影响古都的选址和空间格局——以杭州为例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杭州气侯类型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杭州气侯类型(杭州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古都杭州是八大古都中最南端的一个,受到南方气候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江南城市特色,从小到建筑的材质、造型、颜色、间距、密度、朝向等;到城市的道路系统,功能布局各方面来说都具有江南的城市景观特色。

选址和范围——江-山-湖-城的边际效应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12′,北纬 30°16′,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形成春阴雨、夏潮热、秋干爽、冬湿冷的气候特点。杭州区域内主要气候特点如下:第一,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杭州由于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光、热、水同季配合良好的气候特色;第二,春季回暖早、增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因为杭州低山丘陵面积广大,沿江平原、盆谷地依山傍水,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形气候特点;三,气候多宜、资源丰富。杭州的气候资源,除地带性差异外,地形小气候差异更是十分显著;四、气象灾害频繁。气候因子年际变化大,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就造成了有的年份盛夏久旱不雨,有的年份又暴雨成灾,带来了频繁的气象灾害。

从杭州城市发展过程来看,杭州城在山湖江的空间格局之下,依靠着凤凰山、吴山等天目山的余脉,从山麓高地逐渐向平原发展,城市用地虽然处于山水的限制之下,但是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在气候方面表现的极为明显。首先夏季江水和湖面与城市界面形成水陆风,为城市带来湿润凉爽的空气,驱散城市闷热的空气,降低城市温度。其次区域内降水适中,日照充足,非常利于植物生长,对改善城市小气候也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最后城市内部水网密集,不但可以改善局部小环境,增强通风美化城市景观等,还为城市市民生活和货物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空间格局——“南宫北市”的气候选择

杭州城址屡有变动,但都没有大的迁移。总体格局是: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城市的州治始终都在城市南部的凤凰山、吴山附近,南宋时宫殿也选择凤凰山和馒头山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南宫北市”的都城格局,在我国都城建设中独树一帜。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地形和气候综合考虑的选址结果。

第一,从杭州的地势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凤凰山、吴山等山体由于地势较高,是最早出现的陆地,而东南部平原都水面退去后逐渐形成的,湿气很大且地址条件不佳,州治和皇城的选址都是极其慎重的,山麓之上远离密集的水网和潮湿的空气,具有优越的宜居条件。

第二、山麓之上通风顺畅,这一点在夏季闷热的杭州非常重要,纵观古都杭州城,只有南面的凤凰山、吴山等一些山体,海拔高度虽然不高,但是相比城市中的其他地区来说已经很好了。在山麓之上日照充足,植物长势良好,泉流充沛不用担心用水问题,在城市防洪和防潮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历代州治和南宋皇城都选址与城南凤凰山附近是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

古都杭州城西临西湖,三面群山环抱,东临钱塘江,南宋时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具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和宜人的气候环境,这些都为城市内的园林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临安的私家园林盛况比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洛阳有过之无不及。各种文献资料中所提及的私家园林名字总计约达百处之多,它们大多数都分布在西湖附近,其余的在城内和钱塘江畔。

杭州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名城,城市与西湖相邻,南北两侧又有群山环抱,无异于一座大型的山水园林。建置在城市中的众多的小园林是点缀其中的园中之园,既有私家园林,也有皇家园林以及少数的寺庙园林。从园林的分布来看,以西湖为中心,借西湖和山体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或依山、或滨湖、配合得宜,疏密有致,天然人工景观浑为一体。构成了致密绿化网络镶嵌在城市之中,在气候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宋临安时城市人口接近百万,而城市用地有限,所以临安城是当时建筑最密集的城市。城市内部虽然有水网系统调节城市微气候,但是这样的建筑和人口密度之下,城市水网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而临安城内众多的园林建设在此时对城市气候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园林中种植大量的树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等作用。园林与行道树形成的绿色网络覆盖了全城,通过点线面的方式从不从层面调节着城市的气候环境。使其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市气候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中种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等作用。全城,通过点线面的方式从不从层面调节习居住。

肌理脉络一一街道通风与气候性火灾

杭州地处南方纬度低,属于湿热气候区,从气候上考虑,街道布局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街道上的行人以及街道两边的建筑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而另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街道进行遮阳。但在前后两者相冲突时,考虑到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从人体舒适角上来看,应该先提供良好的通风。城市街道大多情况下都会作为风道来使用,当然这是对于高密度城市区域而言,为使街道内部和行人获得最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街道走向应该与下午时的盛行风向一致。

杭州采用自由式的路网布局模式,以水网形成的骨架,因地适宜加以组织而成的。这种自由式的路网的通风效率不如方格网式的路网,但是也是因为其布置灵活,可以适应多个方向的通风需要。杭州有显著的季风特点,随着冬夏季节转换,最多风向也呈反向(交角 120°以上)变化。每年 2、3 月(冬春之交)风向开始由偏北转为偏东,继而又转向偏南;6 月(初夏)起盛行南——西南风;8 月(盛夏)偏东风增多;9 月(入秋)至次年 2 月,乃至整个冬半年偏北风占较大优势,其中,1 月前后,北——西北风尤为盛行。杭州城内最主要道路是与市河、盐桥河平行的两条城市主干道,城市发展后期又形成了与菜市河平行的另一条城市主干道,这三条城市主干道都是呈南北走向的。这样在夏季盛行南——西南风的情况下,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同夏季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就在城内形成三条风道,增强了城市内部的通风,缓解夏季闷热的天气。事情有利必有弊,当冬季时偏北风占主导,此时就不利于城市内部的保暖。西湖与城市毗邻,城市内部还有许多垂直于西湖的道路,这样也可以形成局部地区的水陆风,由西湖向城市内部输送清凉的空气,帮助城市的通风。

杭州在《中国消防通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杭州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都城和大城市,其历代火灾频发、屡禁不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和杭州相比。所以杭州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消防名人和消防文化。宋代《梦粱录》中说到:“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民俗学大师田汝总结的较为系统,他认为:“杭城多火,宋时已然,其一,民居稠比,灶突连绵;其二,板壁居多,砖垣特少;其三,奉佛太盛,家作佛堂,彻夜烧灯,幡幢飘引;其四,夜饮无禁,童婢酣倦,烛烬乱抛;其五,妇女娇惰,篝笼失检。”综合看来杭州屡次发生火灾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点:建筑栉密,缺乏防火间距;城市内火源多种,难于管理;建筑使用竹木材料,利于燃烧。

但是还有一点被大家忽视了,就是气候因素。杭州靠海,城外有西湖和钱塘江,城市内部还有众多水网,形成了三面环水的半岛局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形成了潮湿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火灾的发生,所以看上去很安全,但是隐患却隐藏在其中,气候是随时变化的,一旦寒流来袭,温度湿度下降,或者遭遇极端天气,杭州城的火灾风险就会极度攀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湿气的帮助下,人们在城市密集居住,不知不觉间忽视火灾隐患,缩小防火间距,从而成为杭州历史上火灾频发根本原因。

气候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也就是说,气候按照 60 年的周期性轮回发生,30 年为冷相,30 年为暖想。在冷相气候期间,天气寒冷干燥,多旱灾,多瘟疫。在暖相气候期间,多极端气候,通常高温大雨,多大风。冷相气候期间易发生火灾,因为环境干燥。冷相火灾的特征是范围广,失火频,但是风小或没有风助,所以火势蔓延慢,容易控制,损失相对较小。暖相气候件时若发生火灾,由于环境多风,使得火灾蔓延迅速,往往形成局部地区的火灾,难以控制,损失大。

技术问题——杭州居民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为了适应杭州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的气候特点,当地建筑根据不同的需求经过改造强化呈现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特点。杭州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虽然不太低,但是伴有寒风或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闷热潮湿,持续时间较长,人体舒适度差。所以,杭州民居建筑要求在冬季可以防寒,在夏季要通风防热。因此杭州民居建筑的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具有一定的开敞性,这样会在屋内形成穿堂风,吹散屋内闷热的空气。

天井作为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井能有效抵挡夏日的阳光直射,还有利于产生自然风,犹如烟囱,将热空气向上拔,有助于住宅内的空气流通。然而杭州民居建筑的天井要比典型徽派建筑中的天井大得多,胡雪岩故居和吴宅多为杭州民居的代表都是大天井。刘成在《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之地域性差异探讨》中认为天井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理因素下历史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杭州相邻宁波、绍兴等地,天井尺度同时还涵盖了宁绍地区的特点。然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作者没有说到就是气候影响,杭州临海,被西湖和钱塘江包围,空气特别潮湿,所以对通风和采光的需求更多,所以将天井尺寸变大,且依据地形条件的采用不同的深宽比。加上天井中的草木种植和鱼缸,在无形中成为一套居住环境的完善系统,具有通风、防潮、美化环境等功能。

杭州民居另一个特色就是粉墙黛瓦,因为杭州夏季日照强烈,建筑外墙采用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而且杭州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色彩丰富多变,建筑用色选择粉墙黛瓦的基本色彩搭配,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特别是在闷热的夏季,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予人清爽宜人的感觉,淡忘闷热潮湿的环境。

总结

古都杭州虽然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但是夏季的闷热天气和水乡潮湿的空气都是困扰着城市的气候因素,南宋时形的“南宫北市”的格局就是气候选择的结果,同时城市居民利用聪明才智,通过改良建筑结构,增强通风等技术手法改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城市适应气候所做的改变。

气候作为地域地理条件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特征生成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城市,城市景观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城市景观的特征是千百年来,地域气候“选择”的结果,是当地人民在建设活动中利用气候条件的聪明才智的体现。气候与人类的建筑活动,并非是简单的适应、抵御过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气候影响古都的选址和空间格局——以杭州为例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