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客家人的由来和历史发展(福建客家人的由来)

导语:客家人的由来

写作目的:揭示客家人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让后代以祖先为骄傲,铭记历史,不断开拓创新,将客家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摘要:客家人是指生活在中国地理版图的江西、广东、福建为主的居民,以及其他省份、海外客家人等零散的居民。

正文:

为什么称之为客家人,是指从中原居民因躲避战乱而迁徙过来的人,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客家人共经历过五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今天主要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集中江西的赣南、广东的粤东北和福建的闽西南,地形特征以山区丘陵为主,约占80%--90%,间或少量分散河谷平原,其中江西赣南与粤东北有大庾岭、九连山及其余脉为界山,与闽西南有武夷山余脉为界山。多山,多丘陵,有少量河谷平原。海拔从100—1000米不等,植被以松科树木、阔叶林以及杂森树种为主。

写作目的:揭示客家人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让后代以祖先为骄傲,铭记历史,不断开拓创新,将客家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摘要:客家人是指生活在中国地理版图的江西、广东、福建为主的居民,以及其他省份、海外客家人等零散的居民。

正文:

客家人的历史

为什么称之为客家人,是指从中原居民因躲避战乱而迁徙过来的人,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客家人共经历过五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居住地的地理条件地形:

今天主要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集中江西的赣南、广东的粤东北和福建的闽西南,地形特征以山区丘陵为主,约占80%--90%,间或少量分散河谷平原,其中江西赣南与粤东北有大庾岭、九连山及其余脉为界山,与闽西南有武夷山余脉为界山。多山,多丘陵,有少量河谷平原。海拔从100—1000米不等,植被以松科树木、阔叶林以及杂森树种为主。

赣南境内有桃江(流向:由南至北)、寻乌水(由北至南)、贡水(由东南往西)、绵水(由东往西汇入贡水)章水(由南往北)、上犹江(由西往东)。粤东北境内有,寻乌水(由北至南)、东江、北江;闽西南境内有,汀江(由西至东)、九龙溪(由西至东)、沙溪(西南至东)、平川河(由北至南)。

2. 河流:

赣南境内有桃江(流向:由南至北)、寻乌水(由北至南)、贡水(由东南往西)、绵水(由东往西汇入贡水)章水(由南往北)、上犹江(由西往东)。粤东北境内有,寻乌水(由北至南)、东江、北江;闽西南境内有,汀江(由西至东)、九龙溪(由西至东)、沙溪(西南至东)、平川河(由北至南)。

3. 气候:

主要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春夏季多雨,秋冬季少雨。年平均气温在15—25度,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刮西北风,处在冷暖气流交汇地带。气候温和,一年产两季水稻。土壤以红褐土壤为主。

4. 道路交通

古时江西通往广东有大庾岭通道(即梅关古道),赣南与闽西南陆路交通闭塞,中间以武夷山界山为屏障,有一些之前的古道,至今已难觅踪迹。

经济史

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不断的融合,从中原带来先进的的开垦工具及技术,开荒拓林,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生产多余的农产品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易,由于交通不便利,虽有交易但总体规模不大,基本上自给自足。经济很难得到大的发展,就是因为当年躲避战乱而找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生存只能优先择其一。在各个朝代相对稳定的时期,客家先民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客家先民勤劳、肯干,除了维持温饱,还能有所剩余,但因躲避战乱而来,整体上有些保守。从而限制了他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只能向外拓展,走出去,进而出现许多海外客家人。

文化史

客家人从中原过来,带来了的中原文化与本土习俗相融合,才能得以发展,和其他地区一样,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入仕,或经商发家致富,和中国中原的传统不谋而合,中国古代历来传统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读书人排第一,这是为了专制政府更好的统治而设定的,在人们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抹之不去,客家人也不例外,通过科举入仕可以光宗耀祖,一直延续至今。妇女没有什么地位,男权为上,从新中国成立后有所改善。但客家人勤劳、努力、灵活、诚信,这种软文化实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论述:首先我为什么要先从地理环境开始研究,因为地理条件是一个地方经济史、文化史、历史、贸易史、艺术史、音乐等等的先决条件,脱离了地理环境来谈其他,都是不严谨的,从地理层面可以得出,为什么大量的客家先民汇集于此,因为这里的地理条件多山,而且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利,人口较少,都是因为环境的制约,这就是他们躲避战乱要选择的理想之所,古代时期,中原经济相较于南方要好,再加上政治中心,一当爆发战乱,首当其冲的地方就王朝首都,而南方因远离中原,可以偏居一隅,乐安一方,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本,什么是文化资本呢,文化资本是一个地方长年累月人们所留下的习俗、文化、知识,进而在人们心中所保留下来的习惯。这个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排在地理环境之后,地理环境是先决条件,是硬件,而文化资本就是软件,光有硬件没有软件是不能工作的,客家居住区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没有先天优势,这是硬件之伤,文化资本方面相较于其他地方没有先天优势。所以经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整体经济有所提升,但相较于沿海地区还是落后,文化资本软实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人们经过几百上千年所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之地理环境所限,也就无能为力。不过走出海外的客家人,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勤劳、努力、灵活、守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事实,如果想经济有大的发展,只有通过国家政府的干预,大量的投入才会有大的改变,把硬件设施提升上去,先解决第一步,然后文化资本方面就需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会有所起色。这是我作为一个客家人研究客家历史的原因之一。

结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再加上文化习俗的原因,客家人聚集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发展也搭上了便车,特别深圳和惠州,两地乘着改革开放的势能一下就起来了,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发展起来,还是因为地理条件,靠近沿海,有出海通道,再加上文化的促进作用下,顺势而为。而靠近内陆的赣州、韶关、梅州、龙岩、三明,经济就比较落后了,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的改善交通,文化软实力也要提升上去,才有可能改变。

参考书目: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法国、布罗代尔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国、李斯特

《国富论》…………………………………………………………………………………………………………英国、亚当斯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