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潮汕古代的盐业和水产业是什么(潮汕古代的盐业和水产业的区别)

潮汕地处东南沿海,海岸曲折蜿蜒,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夏季气温高,蒸发力旺盛,冬季多吹偏北风,空气干燥,适宜晒盐。潮汕沿海制盐发达。《新唐书·地理志》称,乾元元年(758),“天下有盐之县一百五”,“潮州海阳有盐”。宋代形成小江、招收、隆井3盐场,场区遍及海阳、潮阳两县沿海。绍兴三十二年(1162),3盐场年产盐66600石(每石25公斤)。两宋时,潮汕常因产盐过多,连年停产。元代,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技术进步,场区随之扩大。明至清初,盐业继续发展。乾隆年间,盐产量发展至37500多吨,是古代潮州盐产的最高峰。嘉庆以后,产量逐渐下降。咸丰、同治年间,汕头开埠后,小江场的华坞、岐山、玉井场区,海水淡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场报废。其他盐场也不如以前景气。受主、商人和官僚盘剥,场课重、盐价低,盐场生产萎缩不振,盐民生活困苦。民国时期盐业生产每况愈下,民国38年(1949)产量下降至24434吨。

古代潮盐行销区域较广。宋雍熙四年(987)以前,潮盐行销已遍及潮州、梅州、循州等地。宋嘉定六年(1213)行销范围扩大至福建汀州府。明代正德四年(1509)又扩销至南雄及赣州。万历四十八年(1620),再扩销至龙川、和平。清代潮盐行销区域调整为潮州、嘉应、汀州、赣州、宁都3府2州共29县,成为定制。

早在四五千年前,潮汕地区已有海域、江河渔业捕捞生产,水产品种有蚶、牡蛎、蛤、蚬、蚌、海螺等贝壳类软体动物及鱼类、海龟、海鳖等,向来为潮汕进贡封建王朝之物。《潮州三阳志辑稿》载:“自晋义熙创郡以来,土贡不记。至唐乃有蕉鲛革、甲香、蚺蛇胆、龟、石井银,石水马等物”。明代,潮人凭当地海岸线长、境内河塘密布、渔业资源丰饶的优势,广泛利用海滩、池塘进行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品种繁多。郭春震《潮州府志》载,鳞甲类水产有金鳞鱼、草鱼宛 、鲇鱼、鲤鱼、鲫鱼、鳝鱼、银鱼、鳜鱼、鲦鱼、马胶、墨鱼、鲥鱼、鱼午 鱼、蒲鱼、鲈鱼、鲳鱼、鲙鱼、章鱼、鲢鱼、鱼、虾、龙虾、水龟、鲎鱼、龟、鳖、香螺、蚶、蚌、螃蟹等。清代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饶平、南澳、澄海、潮阳、惠来各县沿海,形成了东界、海山、柘林、坝头、妈屿、海门、达濠、神泉、靖海等大渔场。池塘养殖面积增大。《潮州志》、《海阳县志》和《澄海县志》载,海阳池塘养殖面积达2598.24亩,潮阳25042.19亩,揭阳13918.1亩,饶平11894.07亩,惠来1308.4亩,澄海3014.42亩。随着捕捞业较快发展,捕捞船只也增多,单惠来就有远海大型渔船100余对,近海中型渔船260余对,沿岸内港小型渔船600余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