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导语: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化石往往能够向我们展示一段古老的历史,比如2022年3月,我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就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猫头鹰化石。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相关文章

而研究人员发现的相关成果,也将我们带回了600万年前,连画面都随着研究铺陈开来——一只猫头鹰刚刚吃饱,本该在吃饱喝足后享受轻松的一天,可没想到胃里的食物还没消化就变成了化石。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研究。

青藏高原的猫头鹰化石

猫头鹰往往指的是鸟纲、鸮形目的鸟类,它们的眼睛非常大,嘴比较短呈弯钩状,头部的羽毛排列的比较对称,整体看起来非常的漂亮。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猫头鹰的眼睛非常大,嘴呈弯钩状

如今不少人提到猫头鹰,率先想到的都是它们有些“呆萌”的眼神,相较于目光犀利的老鹰,这家伙确实看起来要温柔一些。

当然,别被它的外表欺骗了,因为绝大多数的猫头鹰其实都是夜行性肉食性猛禽,主要食物是小型的动物,其中包括蛙类、蜥蜴类甚至某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如果是体型较大的猫头鹰,就会针对中型哺乳动物下手,像兔子之类的就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猫头鹰的食物有很多类

相较于不少白天捕猎的鸟类,猫头鹰的习性是相反的,它们昼伏夜出,白天藏在树丛中或者屋檐下“打瞌睡”,等到夜间再出动进行捕食。

不过,像雪鸮这种特殊的猫头鹰,从白天到晚上都能保持清醒。正因如此,人们经常能拍摄到这家伙在白天捕猎时的情景。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雪鸮这种椰树的猫头鹰,从早到晚都能保持清醒

由于猫头鹰家族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分布的范围也很广,所以人们经常在各种地方发现它们的化石。

此前我国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的猫头鹰化石,就属于已经灭绝的一种猫头鹰,生活在中新世末期,大约是600万年前到950万年前。

该化石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鸮形目的鸟类化石,它的出现代表着早在600多万年以前,猫头鹰就已经生活在中华大地之上了。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人们复原的青藏高原的猫头鹰化石

人们将其称之为日行中新猛鸮,从复原图来看,这家伙和如今的猫头鹰并无什么不同之处。并且因为化石保存的比较完整,这只猫头鹰身上的不少结构都是清晰可见的,人们甚至还在其中找到了它没能吐出来的“食团”。

因为猫头鹰的进食习惯可以称得上是囫囵吞枣,它们在抓到了猎物之后并不会将其肢解或者细嚼慢咽,而是会将猎物整只都吞下去。虽然有些噎得慌,但好在它们胃中的胃液还是能够帮助消化绝大部分的。

当然,依旧会有一些皮毛和骨头之类的杂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杂质会被挤压成一团,然后被猫头鹰吐出来。一般来说,人们将其称为食团或者食茧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猫头鹰会将未消化的猎物部分挤压成食团吐出来

我们可以通过猫头鹰吐出来的食团,分析它们的食物,了解它们的主要猎物,甚至能以此为标准来鉴定种类。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石当中发现“食团”显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这只猫头鹰在吃饱喝足后,还没来得及消化吐出食团,就变成了化石。

我们无法得知,它在那时经历了什么,才会突然死亡。对此不少人猜测,说不定是被撑死的。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不少人猜测这只青藏高原上的猫头鹰是被撑死的

不过这还不是这个猫头鹰化石最为特殊的地方,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少有的昼行性猫头鹰,就像咱们上文中提到的雪鸮一样。这家伙不似传统的昼伏夜出,而是选择在白天捕猎。

那么,它为何会如此的与众不同呢?

为何这种猫头鹰喜欢在白天活动?

事实上,绝大多数猫头鹰选择夜间出动,都是因为它们白天的视力没有夜间好,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无法在阳光正好的时分看清楚地面的情况,即使出动捕猎的成功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猫头鹰特殊的眼睛结构,使得它们在夜晚视力更好

过去,人们一直都觉得猫头鹰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演化出这样的习性了,但是这只600万年前的猫头鹰却明确告诉我们,在那时也是存在昼行性猫头鹰的。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李志恒表示,“由于缺乏化石证据,这类白天活跃的猫头鹰的演化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隐藏了起来,极少被科研人员研究。”

为了找到这种猫头鹰的特殊之处,研究人员还将这个化石的巩膜小骨拿去与其他的猫头鹰、鸟类、爬行动物进行对比,然后发现这家伙的眼睛确实很特殊。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人们针对化石部分中的巩膜小骨进行研究

日光进入其眼中之后会被大幅度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日光很强烈的正午时分,它也能看清楚地面的情况,完成捕猎。

显然,这种特殊的昼行性猫头鹰祖先,让人们意识到,虽然绝大多数的猫头鹰都选择了昼伏夜出,但是中新世猛鸮的祖先似乎进化出了特别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白天翱翔在蓝天,进行觅食。为此,大家称其为“白日行者”。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白天在天空中翱翔的猫头鹰被称为白日行者

或许对于它们来说,那时候在白天捕食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毕竟在夜晚时分,当时属于稀树草原环境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会在夜晚躲进洞穴休息。如果这种猫头鹰依旧坚持在晚上“干饭”,那么可能面临被饿死的风险。

当然,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这种昼行性猫头鹰最后还是灭绝了。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猫头鹰的外表和习性,它在各国的文化当中往往充当着关键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猫头鹰在各国的文化中往往有着特殊的象征

特殊的猫头鹰文化

在我国古代,猫头鹰是不祥之兆,人们称其为报丧鸟或者逐魂鸟,对其比较嫌弃。就连《说文解字》当中,也有明显的贬低之意。

不过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当中,猫头鹰的形象就是比较高的,比如在印度,猫头鹰就被当做是财富女神的同伴,替她传递好消息。而在希腊文化当中,猫头鹰则象征着智慧和知识。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在希腊文化中,猫头鹰与智慧之神雅典娜相关

或许正是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的童话故事当中,猫头鹰往往是以智者的形象出场。

当然,到了如今,大部分猫头鹰都成为了“呆萌”的代表。毕竟这家伙的大眼睛看起来确实很可爱,而且“打瞌睡”时的动作也很有意思。

虽然绝大部分的猫头鹰都生活在偏僻的地方,这些地区往往人烟稀少,但是也有部分猫头鹰喜欢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活动,比如仓鸮,这家伙就非常喜欢在人类的领地附近溜达。

6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还没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仓鸮这种猫头鹰就喜欢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