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问: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何止喜欢斗蟋蟀,狩猎、巡游也是他的爱好,而且十分好色,但这些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明君,被史学家评价为功比文景。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事实上,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瞻基刚出生的时候,祖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了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暗示他,朱瞻基就是他的第三代继承人,他因此很喜欢朱瞻基,好圣孙的名号由此而来。

为了朱瞻基,朱棣坚定了发起靖难之役的决心,等到他当皇帝之后,为了确保朱瞻基的地位,就册封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

朱瞻基刚满十二岁的时候,朱棣就迫不及待地将他立为皇太孙,并开始在各个方面对他着重培养,为此朱棣耗尽了下半生的心血。

朱高炽继位之后,又在第一时间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子,十个月之后朱高炽去世,二十六岁的朱瞻基继承皇位,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可以说,朱瞻基一直都活在朱棣、朱高炽的关怀之下,从一出生就注定要成为皇帝,没有人比他的命更好了。

当然了,朱瞻基作为天选之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很强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他艺术天分很好,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对政务、军事也很熟悉,当时没有人觉得他会是个不合格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但是,也正是因为朱瞻基从小就地位尊贵,受尽百般宠爱,没几个人管得了他,所以他养成了任性贪玩的性格,尤其是他成为皇帝之后,开始毫无忌惮地疯玩,那他有多贪玩呢?

历史上,朱瞻基是个十分贪玩的皇帝,而且爱好十分广泛,除了斗鸡走马、玩游戏之外,他最喜爱的三个项目是狩猎、巡游和斗蟋蟀。

关于朱瞻基贪玩这件事,明史讳莫如深,但批评他的文臣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说他到了放荡不羁的程度。

在朝鲜的史书当中,也对朱瞻基贪玩这件事做了记载,说朱瞻基沉迷游戏,竟然十天不去给太后请安,还导致了严重的后宫争斗。

在朱瞻基的三大爱好当中,排名第一的当属斗蟋蟀,他因此得了个促织天子的名号,这本不是什么不良嗜好,但因为太过奢华,还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饱受朝臣批评。

斗鸡走马,园情鹢首,往往涉略。友爱促织,亦豢驯鸽,万姓颇为风俗,稍渐华靡。

话说朱瞻基继位之后,心心所念的就是斗蟋蟀,但京城产不出好的蟋蟀,他感到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苏州一带的蟋蟀品质很好,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找当地官员帮他抓蟋蟀。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这件事实在荒唐,一个皇帝找朝廷命官帮他抓蟋蟀,实在上不了台面,有损朝廷威严,为此朱瞻基又想了个办法,他给时任苏州知府的况钟下了一道密旨,以为这样就没人知道了。

当时,朱瞻基在密旨中是这么说的:

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令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朱瞻基说,他让内官安儿、吉祥采办的促织,也就是蟋蟀,数量少,个头还小,他很不满意,所以他要求二人继续采办一千只促织,并让况钟协助二人,还叮嘱说千万不要耽误了!

事实上,如果只是抓一千只蟋蟀,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况钟不能只抓这么多,因为苏州到京城路途遥远,考虑到损耗等因素,他至少要抓几千只才行。

起初,况钟觉得只是抓蟋蟀而已,倒也没什么,就下达了一道命令,让百姓帮着抓蟋蟀,官府拿出一些钱财来补贴百姓。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抓蟋蟀运动就展开了,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抓蟋蟀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抓蟋蟀是个技术活,因为蟋蟀活泼好动,不容易抓住,且蟋蟀擅长打洞,喜欢在房前屋后的缝隙里生活,这就加大了捕捉的难度;

其次,朱瞻基想要的是个大的蟋蟀,这样斗蟋蟀才有乐趣,但大多数蟋蟀都是个头小的,并不符合要求,百姓往往忙活了一个晚上,最后却一无所获。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由于高品质的蟋蟀很难抓,因此价格开始上涨,苏州百姓为了发家致富,更多人投入到这场活动当中。

最贵的时候,一只好的蟋蟀需要几十两黄金才买得到。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别以为蟋蟀这么值钱,百姓就可以发家致富了,事实上只有极少百姓可以做到,绝大多数百姓都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家破人亡,为什么呢?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原来,大量百姓为了抓蟋蟀而不再从事劳动,这就导致田地荒废了,结果蟋蟀没抓到,吃饭还成了大问题。

并且,大多数时候,抓蟋蟀是被内官强行摊牌给官员、百姓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没日没夜地四处抓蟋蟀,结果很多人因为遇到各种危险而死去,导致家破人亡。

还有些地方官员为了巴结朱瞻基,就花重金求购蟋蟀,比如当时枫桥的一个粮长,因为被摊牌了抓蟋蟀的任务,就用一匹骏马与人交换了一只高品质的蟋蟀,没成想他的老婆在打开蟋蟀罐子看蟋蟀的时候,蟋蟀跳了出来,结果被自家养的鸡给啄食了。

因为这件事,粮长担心任务没完成而受到惩罚,于是自杀而死,他的妻子见状,也不想活了,于是跟着自杀了。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复伤其妻,亦自经焉。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当然了,朱瞻基要的一千只蟋蟀,最后被送到了他跟前,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之后朱瞻基又多次让各地官府协助他抓蟋蟀,他好斗蟋蟀的名号逐渐传遍明朝,斗蟋蟀这股风气也开始传开,蟋蟀的价格再次大涨,许多人因此发财,但更多人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除了斗蟋蟀之外,朱瞻基的其他爱好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他经常以巡边为借口外出狩猎,每次都调动大军,可谓劳民伤财;他还时常进行田猎,毁坏了不少百姓的庄稼。

为了劝阻朱瞻基玩耍,胡皇后就说了他几句,他却勃然大怒,将胡皇后给废掉了,然后立孙氏为皇后,也就是孙皇后。

御史陈祚也曾上书批评朱瞻基,这本来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朱瞻基却十分生气,竟然违背朱元璋不杀言官的做法,下令将他杀掉了,还抓了他全家人。

就连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也对他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直到他去世之后,张太后下令将他生前所用的玩耍之物全部摧毁,大量蟋蟀罐和陶瓷制品被打碎,这些东西都是他在位期间让人精心制作的,耗费了不少钱财,属于是奢侈品。

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罢去。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如果我们只看朱瞻基贪玩这件事,很难相信他是个圣明天子,实际上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他虽然很贪玩,但影响不到整个国家,总体而言他是个很负责人的皇帝,在位期间干了几件事,一举奠定了他在仁宣之治中的地位。

那么,朱瞻基在位期间,究竟干了些啥,让他功比文景呢?

第一件事,彻底削弱藩王实力,使得明朝不再饱受藩王造反之苦。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位期间册封了许多藩王,他们个个手握重兵,富得流油,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加重了财政负担。

朱允炆继位之后,实施削藩政策,椰果导致朱棣起兵造反,但朱棣称帝之后,继续采取了削藩政策,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

朱高炽在位时期,以仁厚著称,对几个兄弟及各位藩王比较宽纵,结果导致这些藩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瞻基继位之初,汉王朱高炽就起兵造反了,但他文才武略,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朱高煦,并以此作为契机,将另外一个叔叔朱高燧的兵权给削弱了。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这当然是杀鸡给猴看了,其他藩王见朱瞻基连亲叔叔都不放过,自然要有所表示了,于是楚庄王朱孟烷、蜀靖王朱友堉、肃康王朱瞻焰等人相继上书朝廷,主动要求削去一到两卫,只保留少量将士作为护卫。

在短短数年间,朱高炽就削去了绝大多数藩王的军事实力,使得这些藩王再难以图谋造反。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朱瞻基穷追猛打,趁着藩王们实力被削弱的机会,颁布了许多禁令,比如藩王不得随意入京,藩王不能与大臣联姻,王府官员不得在地方兼职,藩王之间不能随意通信,等等。

总而言之,朱瞻基这么做,是为了进一步削弱藩王,让他们无法敢于朝政,也无法勾结在一起,没有任何危害。

在朱瞻基的打压下,藩王们或寄情山水,或吟诗作画作为消遣,或从事商贾活动以谋利,没有人再关心政治了。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第二件事,完善内阁和司礼监,明朝政治框架得以确定,皇权由此走上巅峰。

内阁制度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有,但直到朱棣时期,都只是个咨询机构,并没有什么实权,权力分散在六部九卿手中,皇帝则掌握最高决策权。

但是,在这种制度之下,皇帝就非常累了,而且事务繁琐,往往顾此失彼,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

朱瞻基继位之后,深感朝廷运转不顺畅,于是完善了内阁制度,从大臣中选拔顶级人才进入内阁之中,比如说三杨,并赋予他们票拟的权力,也就是让内阁成员在奏折上提意见,皇帝认为可行就同意,不可信就打回,让大臣重新提意见。

这么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做更多事情,甚至还有许多私人时间,这就是朱瞻基为何可以疯玩的愿意之一。

不仅如此,朱瞻基只要选拔出了好的大臣,不担心他们提的意见不好,还可以集思广益,这样做出的决策也就更加合理了。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当然了,内阁成员有了票拟权力之后,权势就大大增加了,难免有些人不好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瞻基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善司礼监,派人教太监们学习文化知识,继而选出优秀者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等职务。

司礼监的作用是,帮助皇帝在奏折上批红,也就是按照朱瞻基的意愿,用红笔写下同意或者不同意内阁成员的意见,并负责在一些文件上盖章,这么做是为了进一步节省皇帝的时间,同时作为内阁的制衡。

当然了,司礼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子朱瞻基之后,历朝历代的宦官干政事件层出不穷,但那是后话,至少朱瞻基的初衷是好的,他让自己最亲近的太监来制衡内阁,可以在朝堂上形成政治平衡,并且效果也确实不错。

内阁和司礼监权力的确定,奠定了明朝之后二百多年的政治框架,一个好处就凸显出来,哪怕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可以运转下去。

但缺点是,如果内阁或者司礼监中出现了“坏人”,那对国家的危害也是很大的,这是朱瞻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第三件事,停止与蒙古人的战争,积极发展农业和经济,完成了明朝的转型。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消灭元朝才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蒙古人一直都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发起了十几次北伐,朱棣也发起了数次北伐,但也没能彻底消灭蒙古人的势力。

朱瞻基继位的时候,明朝与蒙古已经打了七八十年了,早就疲惫不堪了,耗费了无数钱粮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不如息兵罢战,与民生息。

但是,这只是朱瞻基一厢情愿的结果,蒙古人一直都在骚扰明朝边界,作为应对之策,他决定先武后文,也就是先用军事力量打服蒙古人,再与蒙古人坐下来谈判。

当然了,朱瞻基也是个聪明人,他抓住蒙古人内部不和的特点,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大胆册封一些蒙古部落首领为王,让他们帮着明朝打击另一些不服的部落,在将两者都削弱之后,明朝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总体而言,朱瞻基在位时期,明朝与瓦刺、兀良哈的关系相对较好,与鞑靼的关系交差,在三方势力的打击下,鞑靼一直被死死压制,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

在明朝取得绝对优势之后,朱瞻基对蒙古各部又采取积极拉拢的策略,边境因此相安无事,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整顿军备,加强边境的方式力度。

今国家无事,边塞无警,可以安逸。然居安虑危,乃保邦之道。

朱瞻基一方面着手解决蒙古问题,另一方面在内积极发展农业和经济,并且通过改革官制和监察制度,以及加强对贪腐官员的惩处力度,为百姓创造比较好的生存条件。

除了停止对蒙古的战争之外,朱瞻基还积极与安南和缅甸等国搞好关系,国家因此太平无事。

总之,朱瞻基改变了明朝不断对外征战的历史,转而走向了一条不断自我壮大的发展道路,使得仁宣之治走向巅峰,一时之间四海威服,万邦来朝,也为后世之君创造了无穷财富。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第四件事,继续加强海外交流。

朱棣在位时期,曾数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到朱瞻基继位之时,有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个国家来明朝上贡。

朱瞻基继位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也是郑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足足有二万七千多人出行,光是大型船只就有几百艘,历时三年而还(郑和在途中去世),为明朝增加了十多个藩属国。

之后,朱瞻基又派遣洪保和王景弘等人下西洋,虽然规模没有那么大了,但效果也都不错,巩固了明朝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宗主地位,为传播汉文化做出了贡献。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写在最后,朱瞻基固然是个爱玩的皇帝,甚至有些荒唐,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明君,他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奋发图强,解决了许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明朝走向繁荣昌盛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于父亲共同创造了仁宣之治,也被史学家认为是可以与文景之治相媲美的。

通过朱瞻基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人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但作为皇帝必须有所偏重,朱瞻基没有因为玩乐而耽误国家大事,虽然造成了一些恶劣影响,但总体上无关大局,因此说他是圣明君主,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