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宋代里坊制打破原因(北宋里坊制)

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城市形态的产生都和当时的社会制度相符合的,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结果,里坊制是一种封建社会典型的城市制度,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然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它逐渐被一种更适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街巷制度所取代,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隋唐五代建筑模型

一,里坊制的发展和变革

里坊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居民的一种管理制度。

在北魏时期,“里”只是代表居住区的单位,四周没有围墙,由方格网道路划分而成,每一个方格为一里,四周以城垣环绕,两边为民宅,有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编户。

“坊”是原始聚落为了加强防御系统而形成的一种聚集地,利用先进的筑墙技术建设壕沟和城墙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到了北魏时期,洛阳都城格局为三城,附近的寨门也演变成为了坊门和防墙,“里坊”成为了当时的城内统治者对于城内居民“分而治之”的管理制度。

北魏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连年的战乱以及从平城迁都时的人口压力,为了能够正好的安顿城中的居民,保障城内的治安,同时抵御外敌的入侵,所以,统治者采用了“里坊制”这样相对封闭和固定的管理制度。

在城市格局中,宫城在最中心,东西向都为整齐的棋盘式布局,王侯将相和布衣百姓分开居住,每一里开四个门,每一个门里面有正2人,吏4人,门士8人一起管理坊中的住户,可见当时对居民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在里坊内部,有十字形街道,四面开门,同时也实行宵禁制度,严格固定开门和关门的时间,商品买卖都在坊外,这样的一种城市管理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历朝历代的城市布局和管理规范。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里坊制兴盛的高了时期,白居易著名的《登观音台望城》中提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

长安城的人数达到了百万,而长安城中的里坊数量只有109个,为了方便管理,里坊被周围的坊墙圈起来,并且统一实现了宵禁的政策,开坊和关坊都有严格的时间,一般规定为日出和日落时期。

由于只划分了里坊的范围,坊内的布局还是比较凌乱的,贵族阶层抢占居民的土地和住房,居民的住宅条件受到了限制,比如一般的老百姓只能在坊内开门,而贵族们可以临街开门;另外,市集都是在坊外的,所以居民和市集的关系不甚密切。

这个时候,从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里坊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要求,盛唐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很多的店铺在坊内分布的越来越多。不满现状的居民时不时进行着“起造舍屋,侵占禁街”的活动,不少居民也开始向街开门;

同时,还有部分居民对“宵禁”有破坏的活动,唐宪宗至唐末的长安崇仁坊。

据史料记载,已经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面对着需要在日落时分关门的“宵禁”政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和挑战,这个时期,里坊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发展,很多的交通要道都出现在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中,商业的发展和买卖的繁荣突破了城垣的限制,在城内的沿河地区逐渐形成了商业区,或者是城外的“关厢”。而同一种商业形态往往出现在同一条街道或者是区域内,形成独有的“商业分类的”形态。

然而,朝廷见此状,为了能够统一管理,强行维护昔日的里坊制,所以官员和军民经常会发生激烈的冲突,比如“侵街”的情况。很显然,当时的里坊制度早已经不适应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了,随着“侵街”现象的愈演愈烈,坊墙逐渐被蚕食,宋仁宗年间建立的“街鼓”制度也进一步被“废除”,里坊制度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街巷制度的兴起

在隋唐时期,里坊布局比较混乱,当时的里坊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小的街巷,同时,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沿街商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随着“侵街”现象的出现,很多的居民已经向街开门,沿街布置商业,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街巷制的雏形。

到了北宋时期,虽然城市内还有很多坊,但是和长安城封闭的坊不同,城内没有坊门和坊墙,开封的坊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行政单位了。

为了方便管理,全城一共分为八个厢,各户都直接向着街巷开门,城内出现了很多的市,城外也有相关的市,分布在各街道店铺,商业街形成并且逐步繁荣起来。

三,街巷制取代里坊制的必然性

1,政治制度的变化

由于漕运的发展以及军事的需要,城市不再遵守周礼的严格建城规则,不再要求方正规则,内部也不再强行要求棋盘式的道路以及方块一样的布局。

宋太祖时规定的“三鼓”,不得禁止行人,是对夜禁的放宽;

宋徽宗时收取侵街房廊钱及废除了夜禁,仁宗年间街鼓的取消,都为里坊制的废除和街巷制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宋朝时,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里坊制已经大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朝廷还想要强行为之,但是却屡次遭到破坏,民众都可以向着大街开设商铺,形成一条条商业街。

另外,随着市制的崩溃,瓦肆出现,民众可以夜市,并到坊外开设不同行业的店铺,商店遍布大街小巷,坊已经名存实亡了。而街巷制作为更适合居民生产的新型制度更适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3,市民文化活动的日益繁盛

北宋时期,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当朝为官的不再只是贵族将相,还有很多贫民出生的官员,他们出身底层,从内心深处更加懂得市民需要什么样的制度。

文人的觉醒,让他们知道街巷制比里坊制更适合当下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

同时,随着市民阶级的壮大,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市民文艺活动场所逐渐变多(比如《水浒传》中经常出现的“瓦子”),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街巷制顺应历史潮流,逐渐取代落后的里坊制也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宋史》

2,《魏书世宗纪》

3,《登观音台望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优秀作者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