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问: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实际上,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在辽东有个燕国,与魏、蜀、吴并列。它立国48年,最后被曹魏所灭,是四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除了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是典型的三国鼎力局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南梁并立,北周、北齐、南陈并立;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

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局面仅维持了约六十年,从公元220年至280年。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这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悠久长河里,充其量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这短短六十年,远比不上北宋、辽、西夏或者南宋、金、西夏的三国鼎立持续时间。即使寿命最短的金国,享国也有119年。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那么,为什么世人的印象不深刻呢?

我认为,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

中原王朝的主体独尊意识

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在北宋前期统一全国,国土辽阔。

随之,先是辽、夏、北宋鼎立,其后则是金、夏、南宋鼎立。

夏、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夏国偏居西北,金国偏居东北,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边缘地带。

虽然北宋后来被金国攻灭,但接着有个南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延续国脉。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因而,按照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独尊意识,就以宋朝为主体,视夏、金为边缘政权、外患。

而且,宋朝历史资料丰富,夏、金的历史资料贫乏以及研究严重欠缺。这种情况也加重了世人对夏、金的边缘化印象。

因而,虽然辽、夏、金的军事实力强大,对抗乃至攻灭宋朝,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长期被淡化甚至忽视。

而东汉末年的魏、蜀、吴国,均是东汉王朝内部的军阀分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原文明,而且国土基本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腹地。

因而这被视为标准的“三分天下”局面。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三国演义》等系列文化作品,使得魏蜀吴的鼎立史实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的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学者魏裔介曾说过: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本来是稍纵即逝的一段历史,难以被人关注。但是《三国演义》却使这段历史深入人心,居功至伟。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古代的民间故事传说、院本、杂剧等,以至现代的戏曲、连环画、影视剧、网络游戏等,不断涌现,使得《三国演义》的内容被无限放大、演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甚至它还被很多人当作正史。

《三国演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其一,它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性。

从文学角度来讲,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流派。

作者罗贯中以宏大叙事结构,把近百年的错综复杂的事件和四百多个人物角色,叙述得有条不紊、彼此关联,人物栩栩如生,音容相貌跃于纸上。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可读性、传播性强。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尤其是,它后来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光环强大,于是成为很多人的必读书目。

其二,它具有特殊的思想启迪价值。

从思想层面来讲,《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正反面人物的评价,形象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勇等。

从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与读者、观众产生了无限共鸣。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心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国家兴衰教训、历史兴衰规律。

因而,书中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巨变。

最后,提炼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同时,他的笔墨着重于军事、政治事件描写以及相关人物塑造上,还涉及外交,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即使到了现代,这些思想智慧也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

所以,人们知道了《三国演义》,自然也就加深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深刻印象。

相反,辽、夏、金、宋朝的历史缺乏这样生动的文化传播载体。

中国历史第二个三国时期宋金西夏为何没有第一个三国那么吸引眼球?

现代很多人知道辽、夏、金、宋朝的历史,恐怕来自金庸小说。

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人物郭靖、杨康,使人们知道了“靖康之耻”的历史。

然而,它毕竟无法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

优秀作者:老湿机Ch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