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如果粟裕指挥淞沪会战结果会怎么样?

问:如果粟裕指挥淞沪会战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是粟裕,淞沪会战将取得更大成果。因为名将不是百战百胜,而是在战略性会战中,更好地达成战略性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淞沪会战的目的是什么。再看看什么样的将领最适合达成这种目的。

一、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间的中日大会战。中国各地部队赶赴上海,双方投入兵力共计约100万。会战结果是中国军队精锐丧失殆尽,被迫撤离,而日军也投入22万损失9万余人,其海军陆战队从此再也无力参与侵华战争。

随后日军的主力就开始沿着从东向西的方向进攻,并最后止步于西部重庆与黄河岸边。

二、淞沪会战是紧接着卢沟桥事变发生的,为什么在北中国的战事发生后,双方没有在北京一带大打出手,却在南方爆发了抗日战争历程中最大规模的会战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理智地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那就是根据中国地理特点,将日军的攻击方向从“自北向南顺流而下”,诱导为“从东向西攻击”。

因为中国的地理和宋/元/明/清战争史都表明,从北向南进攻,最容易获得地理优势和物资保障,而从东向西进攻,很容易受阻于黄河天险与崎岖的山区地形。

如果能够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北方诱导到东部,那么就更有可能“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于是面对淞沪一带日军的挑衅,中国军队不再像北方那样一再退让。而是迅速集中全国军事力量,主动抗战(蒋介石的原话是说: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淞沪战役中,我们首先击溃了日军的海军力量,使得骄傲的日本海军不得不向陆军求援。而陆军则调集原本准备向中国北方进攻的主力部队,到上海与中国军队主力作战。

最后虽然因为日军的背后偷袭,我们还是丢掉了上海,但却成功地诱导日军主力更改了侵华路线图,转为从东向西进攻。战争的结果也正如中国预定战略,将日军阻挡在了西部地区。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民政府在界定淞沪会战成败时,普遍把这次战役定义为一次成功的会战。

因为这次会战的目的不是“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并改变日军作战方向——这两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三、淞沪会战在战略上基本达到了目的,但却也带来很大损失。蒋介石战前装备的德械精锐师,在此役中几乎全灭,战后国军无组织的溃败,也给南京大屠杀和山河迅速沦丧埋下了伏笔。

四、淞沪会战的前线总指挥是张治中。张治中不算是军事天才,但他具备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协调能力。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各地赶赴上海的军阀部队不仅能一定程度上相互协同,而且充满了抵御外辱的战斗士气。

如果由粟裕将军(以他指挥淮海战役时的经验和水平)在张治中的总体协调下,具体指挥淞沪会战,即使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无法放弃上海,也难以实施大范围机动,但从淮海战役时他洞观全局、察敌意图的能力(例如在阻击邱清泉李延年兵团援军时,有效防范了敌74军的背后偷袭),还是他指挥大兵团灵活机动(指挥约10个纵队,快速实现从追击、包围、阻援、支援中原野战军等调动,忙而不乱)的经验,都能使淞沪会战取得更大战果。

比如可以使战役时间更长、歼敌更多、迫使日军投入更多力量、减少国军损失、拖慢日军侵华速度等。

或许能够推动抗日战争早一些进入相持阶段。

五、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比如1937年时粟裕将军还在浙西南打游击,那时的他没有指挥大兵团的能力,更没有和日军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我们只能基于“具备指挥淮海战争的能力的粟裕”来做假设——这种假设还挺好玩的。

优秀作者:人才发展教练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