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每个人这一生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人追求名声显赫地位超然,有的人追求富贵悠闲寄情山水,还有的人追求隐于乡间著书立传,可每一个人追求的生活本质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障,美好的生活是人所共爱的,然而想要保持这样的生活是不易的,古人曾告诫说“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其中的含义你知道吗?

过贪不该有

人们大抵都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话,然而现实的感受是三十很难立,四十岁就没有迷惑很难做到,五十岁的你还想再拼搏一下,生活终究不是墨守成规的,只是四十岁的你,应该如何走之后的路,该有成熟稳重的样子,佛家说“贪嗔痴”是三毒,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该让自己的人生走入这三处绝境。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说文解字》说“贪,欲物也”,所谓的“贪”就是内心对于物质的追求过多,没有知足的时候,可是世间的福祸相依,在你享受物质带来的快感时,有些危险也在莫名的靠近,有人贪图美色,有人贪图钱财,有人贪图酒水,当过度的贪念让他们忘乎所以,受伤的时候没有人不后悔的。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就拿后唐庄宗李存勖来说,前半生可谓是叱咤风云,在稍微建立功勋之后,忘却了自己生逢乱世,就开始忘乎所以,应该一直前进的他,却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过度的贪求酒色的温柔之乡,使他的帝王梦断,城破身死,可见过度的贪求某些物欲,会让自己很受伤。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过嗔不能有

在人们的意识里面,有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说法,《礼记》里说“盛气嗔实”,这“嗔”是愤怒生气以及责怪的意思,一个人什么时候最会生气,就是在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经常会发牢骚,古代那些文人,被贬谪会发牢骚,自己的意见没被采用会发牢骚,总之就是一直会生气,然而生气和愤怒会让自己失去理智和判断。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想想那些有定力的人,哪个不是在顺境逆境同样心态,谢安在朝为官时不顺利,就隐居到东山寄情山水,最后留下了东山再起的人间佳话,作为后辈的苏轼,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嗔语”,就不会有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被贬黄州,虽然留下了最多的历史名句,却也让他的人生饱受凄苦。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过痴不应有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人间正道,就不该有“痴”念,佛家说的痴念就是不明事理,颠倒黑白和善恶,有些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有不顺,就开始了作怪的表演,会给很多人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最后就连自己也会遭受那些伤害,成为更命苦的人。

俗语“人过四十后,三地别久留”,是哪“三地”不能久留?

说到有痴念的人,李隆基和杨国忠两个人,似乎是一对不可逾越的丰碑,一个为了自己的名声,明知道那些宦官可能是诬告,却逼迫封常清等名将自杀和出战,另一个为了宰相的位置,每日就知道迷惑君主,最后让大唐真的盛极而衰,留下了千古的遗憾和马嵬坡的无限悲伤。

结语

人到四十岁以后,大抵也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坎坷,纵使有些事情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想要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也不可落入“贪,嗔,痴”三地,否则自己的人生或许会更加的落寞,上有老下有小的你,凡事该多想想身边的人,他们是你这一生最该守护的人群,也是在你危急时最能护你的人,贪嗔痴不仅会让你受伤,更会伤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