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守住口业,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今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

有人问她话,若有关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非关修行,则闭口不答;生活简朴,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

老尼师之德行驰名乡里,若有人生病,医药难治,皆来乞求老尼师加持,老尼师皆以手掌拍头三次加持,病即获痊愈,此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

老尼师之德名感召大陆数家电视台争相采访,老尼师于镜头前,仍一心念佛,泰然自若,不为所动,任凭记者访问,从不答话。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师父曾言:“女众无论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从老尼师之修行,便可体悟念佛实相功德与口业的真实相。当知:

“口业”是女众修行最难克服的业力;

“口业”是女众修行证道的最大阻力;

“口业”是女众修行最大致命杀伤力;

“口业”是女众堕入恶道的主要业力;

“口业”是女众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

“口业”令道场不得清净,是非不断;

“口业”令僧团不得和合,法道不兴;

“口业”令众生退失道心,断人善根;

口业之罪甚重无比,女众修行若不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当永远在恶道受“苦口无量”,出脱绝对无期。

故女众修行,为人处事当要谨言慎口为是,方能不堕入恶道轮回受苦,得证西方菩提。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口业不净,法不入心

罗睺罗年幼即出家,担任佛陀侍者时喜欢开人玩笑。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

一日,佛陀唤罗睺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洗毕将水倒弃后,佛要他把澡盆覆地,之后又叫他注水,罗睺罗心想:“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

此时佛陀训斥:“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喜欢打妄语,使自性被覆盖,道法不能入心一般。”犯口四过,不但损福缺德,心中亦难与道相应,由此可知口业清净对修行之重要性。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口业清净,功德不思议

佛陀有三十二相好庄严,其中一相为“梵音声”,就是真正做到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所感得的果德。

佛于无量劫来未曾打过妄语,所以具清净梵音,说法音声能遍传十方国土,而且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说一句法,什么人都能够了解、契悟,不仅台湾人听得懂,日本人也听得懂,乃至世界各国的人都能理解。

甚至于畜生、饿鬼、地狱道众生也能听得懂。另外,一个人如果口业清净,三世不打妄语,舌头一伸就能到达鼻尖的地方,这也是因为过去口业清净所感得的果报;

佛不只三世,乃至三大阿僧祇劫,都修六波罗蜜,口业清净,所以佛的舌头,一伸即能覆面至发际,称为“广长舌”,这也表示佛说法广大无碍,无远弗届,无人能及。这些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时,口业清净所感的殊胜果报。

有一次,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连尊者,为了想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究竟能够到达多远的地方,于是就用神通来测验佛的音声,看看飞到什么地方,才听不到佛的音声。

于是用神通飞过了无数千万亿个佛国世界,但是还听得到佛的梵音声。目连尊者最后飞疲倦了,便停留在其中一个世界休息,伫足一看,这个世界的人都长得很高大。

自己与他们的报身比起来就像一只小虫子一般;此时这个世界的如来正在与弟子共进饭食,尊者刚好停在一个有如山一样高的大钵钵缘。

136岁九华山老尼对女众修行开示,在家女弟子一定要看看,重要

如来的弟子一看,奇怪!那里飞来一只似人身的虫子,还身著袈裟,于是告诉如来眼前所见之事。

如来说:“你们千万不要看轻他,他不是什么虫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测验他的师父──释迦牟尼佛的梵音声能够到达多远,所以用神通飞过了无数个世界,现在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休息一下。”

接著又告诉目连尊者:“佛的梵音声,是无远弗届的,纵使你经过无量亿劫,继续不断地飞,还是无法测出佛音声的边际!”

众生内心有嗔心、嫉妒、骄慢等烦恼,因而易犯种种口过,或说话挑拨离间、恶口骂人、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或说秽语、无意义的话,乃至毁谤佛、法、僧及一切众生等。

由于口犯种种过失,导致今生有所言说,人不喜听、亦不信受;乃至后世贫穷下贱、容颜丑陋。而修行若能远离四种口过,未来即能感得如佛的清净梵音声,说法度众无有障碍。

此外,口不犯四过,以真诚心待人处世,不但能得人信赖、尊重,念佛、持咒、诵经也会有感应,因为口业清净,自然有清净的功德效用产生。

古德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足见一句话的影响甚大!常说是非,口业不净者,人见人厌;反之,常以好言,真诚称赞别人的长处,人际关系必定很好。

一个家庭里,姑嫂、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彼此不和,产生嫌隙,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仍。

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