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激荡四百年全部(激荡四百年第279篇)

激荡四百年:两个儿子全都人中龙凤,三个谋臣能顶个诸葛亮

激荡四百年全部(激荡四百年第279篇)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64篇

宇文泰得一苏绰,使西魏的治理效能大幅提升,高欢同样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随着政权的日益稳定,一些人才也开始脱颖而出。

元修在位时,岐州刺史杨幼卿因为言语直率被他所杀。杨幼卿的堂弟杨愔时任大行台右丞,同僚郭秀妒嫉杨愔的才能,就吓唬他道:“高王要把您送到洛阳。”杨愔信以为真,担心被杀,便改名刘士安逃到田横岛。

等到云修西逃关中后,高欢听说杨愔尚在人世,便将他请了回来,任为太原公开府司马,不久,又恢复了他大行台右丞的职务。

杨愔的才华与苏绰不能相提并论,但处理一般政务还是得心应手。之后,杨愔一直扮演着东魏以及北齐的重要角色。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十二月二十二,东魏朝廷开始根据文武百官承担事务的轻重给予相应的俸禄,标志着朝政日趋规范。

这一年,东魏朝廷以高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太原公。高洋是高欢的次子,时年九岁。

别看高洋年纪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童,为人果断又精明,表面上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常被兄弟耻笑和嘲弄,唯独高欢认为他与众不同,曾对长史薛琡道:“这孩子的见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都超过我。”

高洋幼时,高欢想观察一下几个儿子的智能,让他们各自整理一团乱丝,别人都在哼哧哼哧的整理,高洋却抽刀砍断乱丝,道:“乱者必斩!”

高欢还给儿子们各自配备兵力让他们四面出击,又叫都督彭乐率领披甲骑兵假装进攻,高澄等人都害怕得乱了阵脚,只有高洋布置兵力与彭乐对抗,彭乐脱去盔甲叙述情况时,高洋还擒拿了彭乐,将他献给高欢。

当然,作为高欢的世子,高澄也非等闲之人,年仅十五岁就已担任大行台、并州刺史。他主动要求到邺城辅佐朝政,高欢觉得他年纪小没有答应,丞相主簿孙搴反复替高澄请求,高欢这才同意。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二月二十六,元善见以高澄为尚书令,加领军、京畿大都督。

朝野虽然听说高澄见识不凡,但还是把他看成孩子,没想到高澄上任后,执法严厉,行事雷厉风行,朝廷内外都为此感到震惊,对他肃然起敬。高澄引荐并州别驾崔暹为左丞、吏部郎,非常亲近信任他。

崔暹,出身博陵崔氏,起家定州咨议参军,辅佐高欢的弟弟、赵郡公高琛,为人刚正不阿,执法不避权贵,深得高欢赞誉。如今,他开始辅佐高澄,也深得高澄之心。

这一天,司马子如和高季式邀请孙搴痛饮,孙搴醉得不省人事,最后竟一命呜呼。

高欢亲自前往祭奠孙搴,司马子如向他叩头请罪,高欢道:“你折断了我的右臂,现在得替我找一个能够代替他的人!”司马子如便举荐中书郎魏收,高欢便以魏收为丞相主簿。

魏收,出身巨鹿魏氏,魏子建之子,从小机警敏捷,不拘小节,十五岁时即以文采扬名,和邢邵、温子升并称为北地三才子,初任太学博士。

河阴之变时,尔朱荣大肆捕杀朝臣,魏收侥幸免于一死。吏部尚书李神俊很器重他的才学,奏请朝廷授他为司徒记室参军。

元恭即位后,下诏测试群臣,让魏收起草封禅书,他提笔一挥而就,技压群臣,后升任散骑侍郎,受命掌管起居注,并参与国史编纂。

此番,在司马子如的推荐下,魏收担任高欢的主簿,却不断受到嫌弃和斥责,并遭到鞭打,长期不得志,改为兼散骑常侍,修撰国史。

由于魏收不合心意,高欢又对高季式道:“你喝酒害死了我的孙主簿,眼下魏收不合我意,你曾经说有一个人办事谨慎严密,此人是谁?”

高季式回答说是司徒记室陈元康,还介绍道:“他能够在夜间昏暗无光的情况下撰写公文,是一个办事麻利、效率很高的官员。”

陈元康,冀州人,镇南将军陈终德之子,精通文史,办事机敏。年轻时,陈元康曾随同李崇北征,以军功赐封临清县男。

元恭在位时,陈元康升任主书,加威烈将军。元善见即位后,修起居注,后迁司徒记室参军,受到高敖曹的信任,后出为瀛州开府司马,加辅国将军,所在皆以称职能干著称。

于是,高欢将陈元康召来,一见面就授予他大丞相功曹的官职,让他掌握机密要事,很快又提升为大行台都官郎。

当时,军政事务繁多,但只要问到陈元康,他没有不知道的。有一次,高欢外出,临行前把陈元康带在身后,自己在马上下达了九十多条指示,陈元康屈指道来,都记得一清二楚。

除了陈元康,功曹赵彦深也深受高欢信任,都是高欢的重要幕僚和心腹,时人把他们称作陈、赵。

赵彦深,自称是南阳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对母亲十分孝顺。十岁时,他曾经去拜访崔光,崔光对宾客道:“古人看眼睛就能知晓一个人的深浅,这个孩子一定前程远大。”

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从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所叹服,每天早起扫洒庭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刚开始,赵彦深只是司马子如府上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替他干些书写之事。后在司马子如的推荐下,赵彦深被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机密大事,从此成为高欢的心腹。

陈元康生性柔顺严谨,所以高欢跟他更亲近,他的地位也高于赵彦深,高欢曾感叹道:“陈元康实在难得,是上天恩赐给我的。”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杨愔、陈元康、赵彦深三人单独比起来都不如苏绰,但他们刚好互补,给予高欢强大的支撑,东魏的实力长期力压西魏一头。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激荡四百年:两个儿子全都人中龙凤,三个谋臣能顶个诸葛亮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