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医院已有值得警惕的情况出现!

医院已有值得警惕的情况出现!,医院存在欺诈行为怎么办

如今,疫情对医院带来的影响正在淡化,各项工作正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而三年来医院上上下下紧绷的疫情防控那条弦,也终于可以松一松。

疫情三年来,医院谢绝探视、限定陪护,要求医务人员非必要不出省(市),对进医院人员查健康码、查核酸、做流调……种种举措,无一不是防止新冠病毒进入医院,引发院内感染。

为此,不少医务人员身心面临着极大压力,因为一旦在医院内部发现新冠病毒的扩散,都将带来不小的风波,影响到医疗秩序。

可想而知,当一块背了三年的石头落地,是怎样如释重负。「得知不用守门禁班的那一天,是这三年来最轻松、最开心的一天。」一家三甲医院护士长陈尹莉告诉健康界。

「结束了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时候甚至一连几天不能回家的‘战时’状态,现在松弛了不少,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了。」中日友好医院院感办主任钟林涛对健康界说。

然而,在短暂地松口气之后,基础感控工作的落实不能松懈。各地多位感控工作者对健康界表示,虽然新冠暴发的特殊期间,大家把重心转向了疫情防控。但是长久来看,院内感染的防控比疫情防控更为重要

打一个比喻,人们对战争的厌恶或恐惧,远远大于交通事故。但其实战争的死亡人数,远不及交通事故。人们感受上对危害的恐惧,和实际的危害程度是不完全成正比的。

而过去的三年里,虽然新冠疫情使得感控工作在人员配备、制度完善、观念转变等方面取得肉眼可见的进步。但是也正因为新冠疫情防控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少医院在基础感控工作上的投入有所缩减,「感控工作亟需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此外,多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目前我国虽然形成了短期的社会面群体免疫,但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后续一定还会存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只是可能不会再像第一波疫情那样凶猛。

所以,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也并未完全结束,重点将是瞄准保护「脆弱人群」的再次感染。

总之,对于院感防控工作,切忌「好了伤疤忘了疼」。

「感觉似乎没那么被需要了」

3年来,根据疫情形势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一版到第十版的调整,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面对人员管理、预检分诊、风险研判、患者收治,以及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等,「基本上是‘战时’状态,一直紧绷着」,钟林涛说,稍微好一点可能很快又有新的事情发生,各种检查、各种督导,以及各种风险点的整改等,就是一种总有事情在忙的状态。为了确保零感染,就得不停地去发现漏洞和薄弱环节,一旦发现就得赶快补上。

2022年12月中下旬,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政策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之后,临床的救治工作繁忙起来,感控工作的压力则小了不少。略微松弛下来的钟林涛,还跟医务处的同事开玩笑说,「我们忙上半场,你们忙下半场」。

到如今,更是电话少了很多,临床向感控寻求意见和帮助的不多了,钟林涛又回到以前存在感比较低的状态,「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以前那么被需要了」,说到这里,他爽朗地笑了。

但钟林涛同时也表示,恢复到常态是好事,工作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处于应急状态。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由于3年来和临床科室频繁打交道,关系增进了很多。「以往给临床提意见,总被认为是挑刺、找茬儿,现在大家更能理解和接受了。」

常州二院感染管理科科长杨乐对健康界表示,三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卫生健康委频繁发布文件,对感控工作进行制度层面的指导,使得医院感控工作更加细致。此外,医务人员感控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了很大变化。

杨乐说,以前感控人员最头疼的,是外科医生手卫生做得不到位,「现在再到各个病区去看,外科医生们查完房,做完手术等操作以后,洗手洗的不要太自觉,都不要我们去督促」。

更切实的变化,在于院感专职人员的增加。2021年8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原则上按照每150-20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专职感控人员

之后,各省发文推进政策落实。比如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建立并实施江苏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简称44号文。

「44号文发布后,我们科室的专职人员从疫情前的5人,增加到了现在的9人。」杨乐告诉健康界。

已有值得警惕的情况出现

可喜的变化之外,感控工作者们也心存隐忧。

多位感控专业人员表示,三年来,基础感控工作是每天都在做,只不过由于被疫情防控分散了精力,所以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少一些。

比如感染病病例的监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置,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病原学送检率的提升等等,诸如此类其实都在做,「但是这三年可能因为疫情声音太大了,这些被盖掉了。」杨乐说。

打个比方来讲,好比一个工厂原本有100名工人生产产品,但是80个人经常被抽调去医院各科室、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去抗疫,剩下20个人在进行正常的生产。如此,一是速度难免降低,二是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把这个工作的质量给抓起来。」杨乐表示。不仅仅是新冠病毒,任何病毒一旦在医疗机构传播开来,都会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影响到医疗秩序。

已经有值得警惕的情况出现。

近期,不少感控工作者发现,在医院的ICU里,多重耐药菌感染开始抬头。原因是政策调整后医院全力救治新冠患者,大量住院患者用到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可能出现耐药菌感染的后遗效应」

「临床为了全力收治患者,确实对基本的标准预防还是有些放松,特别是ICU里,多重耐药菌感染开始抬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和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张永栋同样如此对健康界说。

此外,新冠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虽然它的严重影响在持续下降,但仍需要加强监测。

3月11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3月9日降至7786;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3月9日为1.0%;与此同时,在2月5日至3月5日的28天内,流感病毒阳性率从0.7%激增到了41.6%,翻了近60倍

医院已有值得警惕的情况出现!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于402家网络实验室)

新冠流行3年,学界对它的了解仍远远不够。「以后它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怎样出现、规模如何,无法预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主任医师、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原主任吴安华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吴安华表示,尽管我们都希望它能温柔、弱化一点,甚至不出现,但愿望是好的,实际只能拭目以待。「不管有没有第二波、第三波感染,院感措施都要跟上去,不能放松。」

感控工作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和安全当中的重要一条。而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院医疗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外科手术种类和数量日益攀升、大量介入性和创伤性诊疗技术普遍应用,同时,肿瘤放化疗、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广泛,患者疾病谱改变显著,种种因素使得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年疫情使感控人员在推理、批判性思维、反思与分析方面得到了锻炼,「回归日常感控本职工作,需要深入思考,感控学科怎么发展才能让大家觉得,感控发挥的价值不仅仅是在疫情防控中,是贯穿在诊疗活动的全过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公共卫生和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绽丽对健康界说。

钟林涛介绍,按照风险评估,感控的工作重点,在于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一旦发生感染,就容易触碰医疗质量的红线和底线。

重点科室,比如手术室、重症医学科,透析室、新生儿科、内镜中心,以及口腔科等,「因为这些科室的很多治疗都是有创操作,人体一些免疫屏障一旦被破坏,就比较容易被细菌、病毒侵袭」。

一些重点人群,同时也是存在感控管理难点的人群。比如长期在ICU住院的患者,刚做完手术的患者,以及自身免疫力低下的肿瘤患者、透析患者等。「这类人群特别容易感染,而且一旦感染的话,不仅可能病情加重、影响预后,还会增加痛苦、增加费用」,钟林涛说。

此外,还有国家目前重点关注的项目,比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病原学送检,以及多重耐药菌的管理等,都需要花不少精力去做。

所以,感控工作的「战时」状态解除后,更应该关注的,是院感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多位感控专家呼吁,当前较为迫切的,是在医学院校开设院感防控课程,让所有医务人员在接受医学教育的时候,就认识到感控的重要性。

其次,应当在高等院校设立医院感染控制这一独立专业。杨乐说,「因为专业的传承不能仅凭经验,经验总是会过时,成立专门的学科,有助于跟上最前沿的发展。」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进入感控这个领域的人员,愿意在这个学科扎根。这就需要解决职称晋升的瓶颈问题,让他们有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理想的待遇、薪酬。

「院感防控绝不仅仅是应对疫情,其持续发展也不应仅仅依靠疫情的刺激,需要有内在驱动力和必要性。」吴安华表示,特别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必须做好院内感控,因为它与病人安全和医务人员安全密切相关。

绽丽认为,未来感控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感控部门专职人员自身,也将是ICU、呼吸、药学、感染科、微生物实验室多学科建立起来的感控梯队,基于真实临床数据和行为干预研究,真正体现科学精准的感染防控理念,真正实现感控的价值。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刘文阳

监制 | 郑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