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清朝灭亡后大量被遣散的宫女为何无人愿娶(清朝宫女为什么没人敢娶)

导语:清朝灭亡后,大量被遣散的宫女为何无人愿娶?溥仪道出其中原因

1912年,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一道退位诏书,宣告了才登上皇位不到四年的溥仪光荣退休。

原本属于大清朝的天下,全权交给了北洋政府,清室再无任何收入,全靠北洋政府每年拨的那点钱养着。于是宫里只能缩减开支,不再每年选秀和招太监了。

被嫌弃的宫女

虽然北洋政府表示宫里原有的规制不变,各宫人员保留,但是嘴巴搁在人家的灶台上,给不给饭吃得看别人脸色,宫里还是决定遣散一批宫女,减少些开支。

溥仪给了出宫人员每人一百块大洋,让他们安身立命,但这些放出去的宫女却过的很惨,找不到婆家,无人敢娶。宫里当差攒下的那点钱花完之后,就无法生存了。

按理说,宫女虽是下人,但都是八旗子女,选秀进宫,容貌不会差,身份也不低,为何没人愿意娶她们呢?

溥仪后来提到这些宫女的时候,指出她们大多患有“血瘀”之症。意思就是,不好生养。虽然不好生养不代表无法生育,但足够让她们嫁不出去了。年纪轻轻的妙龄女子,年岁正是生育旺盛之时,怎么会有血瘀的毛病呢,而且还是通病。

清朝宫廷有规定,宫女二十五岁便可以出宫嫁人,这次大量遣散,好些人还不到25岁,正当嫁人的时候。可今时不同往日了,也许放以前,出宫的宫女还是香饽饽,现在不行了。

一个是宫女自身价值的原因,一个是时代变化的原因。

宫女长相好,什么活都会干,这本来是优点,但是她们干的活跟外面普通劳动妇女干的活不同。

早就熬坏了身体

宫女有分类,一些是干洗洗涮涮这样的粗活的,有手艺的人可以做衣服缝纫、饰品制作之类的活,运气好的在各宫近身伺候主子。这里面没有一样是力气活,需要使力气的都是太监干的。

宫女最重要的是会伺候人,懂得察言观色,讨主子开心。这在宫里是生存技能,可出了宫,这些所谓的技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宫女很小的时候就进宫了,一般是十三、四岁,有些进宫的更早,十来岁就进宫学伺候人的规矩了。长年在宫里呆着,民间的变化完全不知,十多年之后出宫,已经与社会脱节了。

而且在宫里,稍微有点身份地位就能使唤不少人,出宫了可没人这么惯着她们,她们也找不到什么谋生。

要么继续去大户人家当丫鬟,有点手艺的,可以卖点刺绣什么的糊口,可是这些工作需要的人并不多,她们也不会做生意,只能吃老本。

就跟落魄了的各种王爷一样,清朝灭亡后,好手好脚的人只能靠变卖家产生活,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关于溥仪说的血瘀之症,是因为伺候人的工作要求时刻保持清醒,宫女们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活着,不敢吃太饱,怕在主子面前出虚恭;不管一年四季哪个时辰,只要主子有吩咐必须随叫随到,睡眠长期不足。

再加上各种受气,寒冬腊月里大量触碰凉水,能不血瘀吗?这便大大降低了宫女的生育能力,虽然她们的年纪放到现在还很年轻。可是古代十五、六岁就结婚生子了,等她们二十五岁出宫时,已经是世人眼里的老姑娘了。

并且,后宫所有的女人都是皇帝的人,不管有没有位分,都能被皇帝宠幸。除此,深宫寂寞,还有宫女和侍卫私通,与太监对食的情况发生,实在没人敢娶一个不清白的女子回去。

被时代抛弃

大清朝正常营业的时候,抛开以上顾虑不谈,娶个宫女回去,还能指望她在宫里的关系走点捷径,办点事。

且宫女的家人都是旗人,也许在社会上能帮点什么忙,改善下生活,可是现在皇帝都没了,八旗的人不再吃香了,宫女们出去后,就是无依无靠。

那谁还愿意娶一个没用、不清白、上了年纪的退休宫女为妻呢?

而且清朝灭亡跟以前的改朝换代都不同,进入民国时期了,永远没有下一个皇帝了,在宫里习惯了,出宫后思想根本转变不过来,融不进新时代的生活。

那些遣散出去的太监也一样,只要溥仪说一声,他们跟着去天津,去东北都行,不是因为太爱主子了,是活不下去。

所以,看似皇帝放人出宫,他们表面获得了自由,其实是跳进了另一个深渊。很多宫女知道自己出宫就是死路一条,宁愿在宫里累一点,至少还有生活保障,出宫只能孤独老死。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