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自恋和高自尊的区别是什么(自恋与自尊的区别)

导语:自恋和高自尊的区别

自恋和高自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积极的自我认知。

许多人认为那些自恋的人有很高的自尊心,但这不一定正确。换句话说,自恋和自尊是不同的。

自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主观评价,自恋指的是包含自我中心、妄自尊大和自命不凡在内的多种感受。

高自尊的人认为自己“很好”,而自恋者则认为自己“很特别”,或者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一、自恋和自尊的生理指标研究

心理学家布鲁梅尔曼(Brummelman)和其同事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试图确定自恋和自尊是否有不同的生理前体细胞。

1.样本

71名儿童(46%为男性,88%为荷兰人)。

2.实验过程

在父母陪同下,四岁半的孩子进入实验室,在父母、摄像师和研究人员面前表演歌曲,摄像师记录下整个表演过程。

各自表演之前,孩子们被要求坐在讲台上,这个预期阶段持续了两分钟。

唱完歌之后,有一个持续一分钟的恢复阶段,孩子们被要求再次坐在讲台上。这两个阶段没有录像。

3.测量方法

研究人员记录了这些儿童在表演期间、预期阶段以及恢复阶段的生理反应,包括心电图(ECG)、心率变异性(HRV)和皮肤电活动。

七岁半阶段也就是儿童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自尊和自恋个体差异性的时期,孩子们回到实验室完成了评估自恋(10项儿童自恋量表)和自尊(6项儿童自我认知量表的全球自我价值子量表)的问卷调查。

4.研究人员发现了什么

易自恋的儿童“在任务预期阶段,皮肤电传导水平升高”。

表演期间,皮肤电传导水平一直很高,并且在恢复阶段还没有回归到基线状态。

相比之下,“高自尊的儿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皮肤电传导水平。”

研究结果支持此观点,即自恋儿童“更脆弱,更容易受到社会评价担忧的影响”,而高度自尊的儿童“在社会评价环境中更自信从容,内心感受更平静舒适”。

这些儿童通常“在预期阶段到表演阶段皮肤电传导急剧增强”,但“对于容易出现高自恋水平的儿童来说,这种增加是减弱的。”

换句话说,实际表演似乎并没有让自恋儿童更加焦虑。

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自恋儿童已经尽其所能地担忧和焦虑,所以没有太多的空间留给额外增加的焦虑。

另一种可能是,尽管自恋儿童在预期阶段感受到焦虑,但他们在表演期间的体验是积极的。对于自恋儿童来说,成为关注的中心和接受浮夸的赞美可能是一种特别积极的体验。

毕竟,所有孩子在表演前都是这样介绍的“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有一场由著名歌手带来的特别表演!”

二、自恋、自尊和社会评价焦虑

如前所述,与高自尊儿童相比,易自恋的儿童在预期或执行社会评价任务时,例如在观众面前表演,往往会表现出更剧烈的皮肤电传导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电传导与交感神经唤醒有关(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自恋者在感到暴露于社会判断或预期到这种暴露的情况下更有可能经历过度唤醒。

这里要说明一点,在这项研究中高自尊儿童也会经历战斗或逃跑反应。

具体而言,从预期阶段到表演期间,高自尊儿童的皮肤电传导活动逐渐增强,但是,由于这些儿童的皮肤电传导初始水平较低,最终的皮肤电传导水平仍然不会高过低自尊儿童的水平。

如果我们记得自尊的基本功能是衡量一个人社会认可和社会评价的标准,那么高自尊儿童的反应是有意义的。

因此,高自尊儿童在任务失败时不会预想被拒绝。即使他们的表现受到批评,他们仍然期待社会接受他们并视其为有价值的个体。

三、自恋和高自尊的起源

研究表明,自恋和高自尊都是部分可遗传,部分通过与社会化个体的互动而习得的,特别是父母。

举例而言,自恋儿童往往有高估他们并认为他们很特别的父母。

然而,这些孩子并没有得到无条件接纳,只有当他们达到父母大多数不切实际的标准时,他们才会被重视和接受。这种有条件的接纳可以解释自恋儿童对社会评价强烈的担忧。

热情回应的父母往往同情他人,乐于助人、情感细腻,并拥有无条件认可和接纳孩子的养育行为,与前面高估孩子的父母形成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父母的友好热情更有可能促进孩子高自尊的发展。热情回应的父母会留出时间与孩子共度时光,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热情,并分享他们的积极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与有条件接纳符合完美主义标准孩子的父母截然相反,热情回应的父母传递出对孩子身份认可的信息。

四、结论要点

目前的研究已表明,自恋和自尊是两种不同的构念。具体来说,自恋可以“在社会暴露预期阶段通过生理过度唤醒来预测”,而“自尊可以通过唤醒减少的整体状态来预测”。

这意味着自恋者比高自尊者更有可能在社会评价情境中经历唤醒和焦虑。

自恋者更害怕遭到拒绝、遭受嘲笑或遭遇羞辱。如果他们达不到评估者的标准,他们就会害怕被贬低价值。

高度自尊的人也会经历表现焦虑,并在评估情境中期待可能的批评和表扬。但是,无论他们的社会表现如何,他们都感受到被接纳、被重视和被爱。这让他们在无论何种情境中对自己的身份感到放心,充满安全感。

End

作者 | 陈丹萍(208)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罗三岁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