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100字(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1000字)

导语: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爱情悲剧,到《李尔王》的家国悲剧,再到《奥瑟罗》的疑爱悲剧,以及《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在这些悲剧中我们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物,是各色各样的人物特点。因此看完这些悲剧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四篇读后感。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浅析凯普莱特的性格特点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罗密欧的多情和朱丽叶的忠贞,还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富有个人特色的角色。其实这部戏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悲剧,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悲剧,那么这样的爱情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呢?我认为在这出悲剧之中,朱丽叶的父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在他的推动下促成了朱丽叶的死亡。

朱丽叶的父亲虽然是出场不多,但是恰恰是他的存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朱丽叶其父凯普莱特实实在在是一个脾气暴躁、急切的人物,一出场就大喊:“什么事吵得这个样子?喂!把我的长剑拿来。”一看见自己的仇家蒙太古就完全失去了理智,愤怒席卷全身,从他一出场就要拿长剑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之中的暴躁。这就为以后他在逼迫朱丽叶下嫁给帕里斯埋下了伏笔。在他和帕里斯商量好了要朱丽叶出嫁之后,性格急切的他马上就决定要朱丽叶在星期四出嫁,并且叫凯普莱特太太连夜去朱丽叶房间告诉她准备出嫁。但是坚贞的朱丽叶因为和罗密欧已经秘密结婚了而拒绝了父亲的请求,于是性格暴躁易怒的凯普莱特开始大骂朱丽叶,用上了很多的粗俗的语言——“像她这样一个贱丫头,我们替她找到了这么一位高贵的绅士做她的新郎,她还不想想这是多大的福气吗?”;“不要脸的死丫头,贱东西!”;“该死的小贱妇!不孝的畜生!”;“好,也许他可以劝告劝告她;真是个乖僻不听话的浪蹄子!”;“嘿,倒说得有理,这个淘气的小杂种!”,从这些咒骂朱丽叶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急切和暴躁。而朱丽叶之所以会假死也是因为父亲的逼婚,如果父亲不是那么急切的逼迫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朱丽叶也不会如此的出此下策,那么死亡将不再逼迫她就范。

其实急切和暴躁只是凯普莱特的一面,他其实也是一个比较顾全大局的绅士。在罗密欧闯入自己家的宴会时,他不像年轻冲动的提伯尔特那样想要急切的与蒙太古家的罗密欧一决高下,而是劝说提伯尔特——“说句老实话,在维洛那城里,他也算得一个品行很好的青年。我无论如何不愿意在我自己的家里跟他闹事。你还是耐着性子,别理他吧。我的意思就是这样,你要是听我的话,赶快收下了怒容,和和气气的,不要打断大家的兴致。”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凯普莱特其实也并非是粗俗无礼之人,在大事情上他还是有自己的作为一个贵族的自觉的。他在大事情上的决断能力可以让我们看出他其实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其实在莎翁笔下的凯普莱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没有很好很善良,他甚至很好色,年轻的时候有些风流,他不完美但是很真实。他像一个父亲但是他也有点像刽子手,是在他的促使之下,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女儿。

但是最后的两家握手言和的场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凯普莱特作为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女儿的爱,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非常爱自己女儿的父亲,甚至有些时候会对自己的女儿恶语相向,但是他的确是爱朱丽叶的父亲。在朱丽叶去世之后他意识到了两家的仇恨让他们都将活在痛苦之中,于是他主动地牵起蒙太古的手,让两家握手言和。因而我认为凯普莱特虽然性格有缺陷,但是他的的确确是莎翁塑造的一个很丰满的人物。

从《李尔王》中女性人物的“恋父情结”分析人物性格

恋父情结又称厄勒克特拉情结,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命名的,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为替父报仇。但是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恋父情结”并非和弗洛伊德提到的“恋父情结”的意义完全一样。这里强调的“恋父情结”,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这三个女性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视角来解读人物性格。

在《李尔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和小女儿考狄利娅,在一出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三个女性各自的性格特点——高纳里尔油嘴滑舌且心肠歹毒,里根嘴舌笨拙但也心狠手辣,考狄利娅善良正直且心胸宽广。

因此在这三个女儿之中李尔王最喜欢的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但是考狄利娅却在分领土的时候告诉父亲自己对他的爱是有限的,因此惹怒了老李尔将她赶了出去。但是考狄利娅却在父亲受难的时候出兵帮助父亲,其实考狄利娅的为父复仇的情节就和厄勒克特拉让弟弟杀母报仇的经历很像了。如果一个正常的人在“被父抛弃”的时候肯定是对自己的父亲的所作所为难以原谅但是考狄利娅不仅仅原谅了他,而且还对父亲相当的好。用自己的爱甚至感化了李尔,治好了他的疯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考狄利娅对于父亲的爱是多么的深。那么考狄利娅的“恋父情结”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文本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

其一,李尔在三个女儿之中独宠小女儿考狄利娅。在分领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尔将最好的领土都留给了自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只要考狄利娅一夸他马上就能得到比姐姐们更多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李尔在分领时土的“厚此薄彼”上就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小女儿的偏爱。也是因为老李尔将更多的爱给了小女儿考狄利娅,因此才导致了考狄利娅对于父亲其实是藏着深深的爱的,这是一种爱的互相回馈。因而这才使考狄利娅产生了深深的“恋父情结”。

其二,母爱的缺失让考狄利娅将更多的爱累加在了父亲的身上。从开头到结尾,全文之中就没有出现过母亲的身影,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形象在这幕剧中是缺失的,同样母爱也是缺失的。因此考狄利娅是没有经历过母爱的温暖的,她的“爱与被爱”的经历都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而没有母亲那么考狄利娅对于父亲的依恋就会大大的提高,因而在对待父亲时她其实是给予了双重的爱——父爱和母爱的双重回馈。因此这也是考狄利娅“恋父”的原因之一。

其三,因年少没有经历过爱情,对爱情的缺失导致了考狄利娅的“恋父”。考狄利娅生命之中最重要的男性除了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就是自己的丈夫法兰西国王。在没有嫁给法兰西国王之前考狄利娅是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对于男性的认知可能除了父亲就是王公大臣。正常的男性在考狄利娅的身边是很少的,因此“异性相吸”的原理就很有可能体现在她的身上。从小时候到长大成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之中“恋父”或者说“恋异性”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考狄利娅对于自己的父亲没办法放下的原因。

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考狄利娅的“恋父情结”不是那种变态的占有,而是一种正常的仰慕的爱,一种对于父爱的依恋状态。但是它并不变态,也并不是畸形的爱。这样的爱使考狄利娅成为了一个善良正直,富有爱心、同情心的“天使”般的女性。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她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变态的“恋父”。在文本之中,高纳里尔和里根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恶毒,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恶毒呢?对待自己的父亲怎么会这样呢?连考狄利娅都说就算是一个陌生的乞丐老人,你们也不会对他如此残忍!那么两姐妹这样子对待自己的老父亲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猜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其一,嫉妒父亲对于考狄利娅的爱。因为得不到父亲的“爱”导致了两姐妹的嫉妒和仇恨,他们一方面恨考狄利娅得到了父亲大部分的爱,因此在父亲驱逐考狄利娅的时候,他们不是为考狄利娅求情而是在内心深处感到兴奋和开心。另一方面因为长期得不到李尔的爱,让他们因爱生恨,变得残忍恶毒。因为老李尔对两个大女儿其实是远不及对自己的小女儿好的,因而长期得不到父爱的两个人逐渐因爱生恨,慢慢变得对父亲厌烦和恼恨。就这样,因为“恋父”不成功而导致了两姐妹内心的变态,最终才会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父亲。

其二,对于母爱的缺失使他们丧失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善良。和考狄利娅一样他们都缺失了母亲,但是考狄利娅缺失的母爱由父亲来进行了弥补,而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却没有父爱来弥补缺失的母爱。因此在性格上他们两姐妹更像是父亲李尔王,男性的性格特征更为明显——杀人、掌权、争名夺利,这些男人爱的事情他们两姐妹也同样喜欢。比如:高纳里尔死之前还在说:“法律在我手中,不在你手中;谁可以控诉我?”这样的明显具有男性色彩的话语,在他们两姐妹的身上也多次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缺少女性温柔和善的性格的两姐妹,其实是无法用女性的爱来宽容包容李尔王的年老昏聩和刚愎自用的。这也是他们为何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父亲的另一个原因。

其实从《李尔王》中的三个女性人物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于“爱”的需要。高纳里尔和里根因为缺失了母爱,又得不到充足的父爱导致了他们两人性格出现极端,走向“变态”。而考狄利娅尽管缺失了母爱但是因为有足够的父爱,最后也让她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善良的本心。因此“恋父情结”其实只是一方面的,我们通过人物的“恋父”其实是想要说明这出悲剧之所以会如此悲伤,就是因为缺爱型人格造成的。

我们都是对爱情坚贞不屈的人——浅析爱米利娅这一女性人物

爱米利娅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瑟罗》之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是苔丝狄蒙娜最衷心的女仆,她是一个“爱”着自己奸诈狡猾丈夫的可怜女性,她是一个卑微却富有智慧的女性。在这出剧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出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她一共出场了八次,分别是第二幕的第一场、第三幕的第一场、第三幕的第三场、第三幕的第四场、第四场的第二幕、第四场的第三幕、第五场的第一幕、第五场的第二幕,在这有限的八次出场之中爱米利娅一共说了101句话。其中大多数的对话是和苔丝狄蒙娜、奥瑟罗、以及她的丈夫伊阿古展开的,在这些很少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苔丝狄蒙娜那样对自己爱情抱着坚贞不屈的信念,也不曾受自己的丈夫伊阿古的影响变成一个奸诈狡猾的恶毒妇人,与之相反,她一直保持着一颗善良的本心,在苔丝狄蒙娜被冤枉“偷情”时,她费尽心力和奥瑟罗解释,但是无奈被嫉妒和怒气冲昏了头脑的奥瑟罗却不听她的,一直以为她在为苔丝狄蒙娜辩解,对她说的实话置之不理,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实爱米利娅这个女性一出场,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丈夫对她的各种不屑,丈夫伊阿古一直以来都是那种心眼颇多的奸诈之人,他一直怀疑自己的老婆爱米利娅和别人有染,但是他又没有证据只是无端的猜测,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猜测很有道理。在开场爱米利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没有理由这样冤枉我”,迫使她说出这句话的原因是伊阿古污蔑她心口不一——“话多”,不论丈夫伊阿古是否是在开玩笑,这种在公开场合取笑女性的做法大概不是一个绅士的所为,就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伊阿古其实是一个心口不一、油嘴滑舌的奸诈小人。

爱米利娅其实一开始的还是对自己的丈夫伊阿古怀着“爱”的,毕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在苔丝狄蒙娜的手绢掉了之后她将它捡起来,第一反应是苔丝狄蒙娜丢了手绢肯定会伤心的,但是一想到丈夫几次三番的求自己偷来手绢,她“爱”的天平偏向了丈夫伊阿古,从这个层面来说她是“帮凶”,要是她及时的将手绢还给了苔丝狄蒙娜那么后面的悲剧将不会发生,也就是关键的那条手绢才最终让苔丝狄蒙娜被“定罪”,最后被奥瑟罗扼住咽喉杀死了。因此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爱米利娅其实对于苔丝狄蒙娜的死,十分的伤心,她为了证明苔丝狄蒙娜的清白,当场和伊阿古对峙,结果她那个可恨的丈夫却将她刺死而逃。

诚然最后爱米利娅还是难逃一死,但是在最后她却勇于揭露了真相,从很大意义上讲要是没有了爱米利娅的存在,我相信也许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会被伊阿古所蒙骗。不仅奥瑟罗会被蒙骗认为苔丝德蒙娜确实和自己的旗官凯西奥偷情,而凯西奥也会同样认为刺杀自己的是罗德利哥,那么真相就永远没有办法为人们所知道。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关键人物,才为我们解开了“谜团”,让奥瑟罗明白自己信错了人,杀了自己坚贞纯洁的妻子是一件多么可恨的事情。

在爱米利娅身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她和苔丝狄蒙娜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我们都知道在这出悲剧之中最受伤害的就是苔丝狄蒙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她都是第一受害人,她一直被蒙在鼓里对自己的爱情抱着幻想,她对于自己的丈夫奥瑟罗是一种近似“愚蠢”的顺从,不辨对错,即使在最后被奥瑟罗掐死她也是毫不反抗。但爱米利娅和她不同,她有看到真相的眼睛,她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敢揭露自己丈夫伊阿古的恶性。二者也有共同点,他们都对爱情抱着执着的热情,正如同我们在剧中看到的一样在爱米利娅死之后她唱起了苔丝狄蒙娜在死前唱起的那首“杨柳歌”,这也许是剧情的遥相呼应,女性角色死时都会用这首歌曲来悼念他们,但是其中也是在歌颂这两个女性对于爱情的那种坚贞不屈,尽管爱米利娅的丈夫是个“恶魔”但是毕竟他也曾是爱米利娅爱过的人。

哈姆莱特复仇的牺牲品——波洛涅斯一家

波洛涅斯是丹麦国王的御前大臣,他有一双儿女,儿子叫雷欧提斯,女儿叫奥菲利亚。在《哈姆莱特》这一出悲剧之中其实真正悲惨的是这一家人——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死掉了,接着小女儿奥菲利亚便因为此事疯掉了,最后掉入河里被淹死了(也可能是自杀)。而后儿子雷欧提斯想要为父报仇,结果不幸沦为哈姆莱特叔父的棋子,在与哈姆莱特的决斗之中被毒剑杀死。就这样波洛涅斯一家人在《哈姆莱特》之中完完全全成为了王子复仇的牺牲品,一家人的死亡都和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息息相关,而且这一家人的死不断的促成了剧情高了的到来……

首先我们来看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死。在哈姆莱特指使伶人演了一出《捕鼠器》之后,(内容为丹麦老国王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兄弟投毒杀害的过程)发现叔父脸色大变而且还相当的震怒,于是知晓了自己父亲去世的内情。但是他却因此惹恼了叔父,于是王后就在寝宫里找他谈话。倒霉的波洛涅斯为了偷听谈话躲在了帷帐后面,结果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而发出了声音而被哈姆莱特一剑刺中死掉了。其实波洛涅斯的死亡完全是因为误杀,哈姆莱特以为背后藏的是自己的叔父,结果杀死了那人之后才发现其实是波洛涅斯。

在很多的剧目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将波洛涅斯塑造成一个奸臣的样子,但是我们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波洛涅斯并不是很坏的那类人,之所以要将他塑造成奸臣主要是为哈姆莱特杀死他提供一种正义性,主角要杀死的都应该是坏人,因此波洛涅斯就被塑造成了奸臣。但是实际上的波洛涅斯不过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墙头草”角色,他没有十分的狠厉也没有十分的恶毒,他自始至终的行为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仅此而已。其实在这种“墙头草”似的人物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去评判他是好是坏,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他自身性格的两面性来说明这个人物形象。一方面他确实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正直的忠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他这样做更多的是为了自保,因此我们也能理解他的行为。

其次我们再来看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亚。奥菲利亚其实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她其实这一出剧里面最悲惨的人,她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毫无过错。但是她却因为父亲的死而疯掉了,之后便落水而死。但是我们从剧本之中可以发现,奥菲利亚被认为是自杀,在进行葬礼时不能唱安息曲,这也就意味着奥菲利亚的灵魂可能无法升入天堂。这对于这个女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啊,死之前命运是悲剧的,死之后无法升入天堂命运也是一出悲剧。因此,奥菲利亚本身才是彻彻底底的悲剧,她身上集聚了悲剧想要带给我们严肃和庄重以及伤感。

其实奥菲利亚的死亡也许也象征着哈姆莱塔的救赎之光的熄灭,从此哈姆莱特就将堕入黑暗,因为奥菲利亚的死亡加速了剧情最后的大高了的到来。让哈姆莱特最终走入了痛苦的深渊,完成了自己的复仇计划,但是却最终难逃一死。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雷欧提斯其实算得上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他没有因为为父报仇而丧失自己的理智,而在最后与哈姆莱特决斗的关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在发现自己被毒剑刺伤之后,没有进入狂暴状态而是希望和哈姆莱特化解矛盾。也许正是因为雷欧提斯最后的告白,以及自己母亲的死大大刺激了哈姆莱特最后的神经,于是他选择了服毒自杀。

其实雷欧提斯这个人物形象与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为父报仇这件事情上他们的表现。哈姆莱特一直在犹犹豫豫,延宕时间,内心苦苦挣扎是杀还是不杀,是现在杀还是以后杀。但是雷欧提斯却完全不同,在听到自己的父亲被杀了之后他立马带着人马杀回丹麦,想要杀死国王为父报仇,但是他却犯了一个轻信的毛病。偏信国王的一面之词最后不幸的沦为了国王杀死哈姆莱特的工具。其实他本身也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却因为这一连串的误会而变成了剑下亡魂。

看完《哈姆莱特》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家人,真的是王子复仇的牺牲品,他们本来与这件事毫无干系。但是因为哈姆莱特的一场误杀导致这一家人的悲剧,因此我们在为哈姆莱特的死亡悲伤时,请也想一想这命运悲惨的一家人。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