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明代宝钞贬值及后停止流通的根源(明朝宝钞制度)

导语:宝钞贬值,通货膨胀,明朝白银货币化,一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游戏

明代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与供给的大幅增长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

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海外白银流入国内,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中国用银虽有很久的历史,但西汉及以前,多作工艺上的用途。

东汉以后偶有用作支付工具的,然而一直到明初,白银算不得十足的货币。

明中后期,在民间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冲击下,政府正式取消用银的禁令,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是明政府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

万历年间, 张居正在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形成。

关于白银货币化问题的研究,早在明清之际就引起了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

现代以来,彭信威从货币史角度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

全汉对明代太仓银、 国际白银流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陈昆以民间白银货币化与宝钞的崩坏这一线索详细的考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刘光临认为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着通货不足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才使得中国的通货结构得到了挽救。

上述研究深化了对白银货币化的认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史实,重点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的且价值量大的货币。

然而自秦汉以来,一直大量使用铜钱等贱金属货币。这种低层次的货币只能满 足小额交易,不能支持大宗批发贸易及远程贸易。

于是,银两和纸币便或先或后的开始成为交换的媒介。

而中国政府发行钞币多不以贵金属为本位,而且滥发无度、屡屡贬值,丧失信用。

人们需要一 种稳定的货币以求自卫。从而使白银倍受青睐。

明朝建立后,由于经历了元朝猖獗的通货膨胀。洪武帝把稳定物价作为他施政的主要目标。

国家不再与传统的儒生一起藐视商业,而选择了既不限制也不鼓励商业的政策。

这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中后期,江南各地均出现专门的商业市镇,并且数目逐年增多。

据刘石吉估计,从1500年至1650年,市镇数增 加了2.5倍。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从而使白银在明代一举成为主币。

二、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由于生铜的短缺,当时国内每年仅铸钱一亿九千万文左右,每人只占三文。

然而国内军事还没有结束,太祖初年,西征敦煌,北伐沙漠,军需繁重。

铜钱自然不够应付,只有发行纸币。

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规定每钞一贯准钱一千文,银一两或金二钱五。

为了保证宝钞的流通, 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

洪武钞法初行的几年,因发行量不大,还能保持和物价一定的比例。

但从倒钞问题的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货膨胀的现象。 所谓倒钞法,就是将破旧的钞票拿去换新钞,政府征收一点纸墨费或叫贯头钱。

明朝初行倒钞法每贯收贯头钱三十文,其实并没什么缺点。

但是由于政府发行宝钞并无贵金属或实物作为发钞准备,宝钞投放多而回笼少,加之宝钞制作简陋,易于伪造,纸币充斥市场,大大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通货膨胀,宝钞 贬值。

如果不将新旧钞区别对待,那么只有使全部钞票都跌价了。

同时税务员舞弊,利用新旧钞价格的不同,强迫人民用新钞纳税, 他们换成旧钞交送国库,从中取利。

旧钞的跌价便更为严重,通货膨胀不止表现在新旧钞价的差异上,更明显的表现在钞票对白银的价格上。

洪武九年初行钞法:钞一贯或银一两折米一 石。

到三十年,银一两折米四石,但钞票却要两贯五百文折米一石。

这表明钞票对白银跌价十倍。到永乐元年,改为十贯一石。洪熙元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

在不考虑米价上涨的条件下,宝钞在短短的五十年间竟跌价二十五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钞的贬值更为严重,景帝景泰三年七月,令京官俸给照时价给银,五百贯钞给银一两。

这就是公认宝钞对白银跌成五百分之一。正统元年,银一两当 钞千余贯,宝钞已贬值千倍,实际上已被民间弃之不用。

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具威胁的事实。

出于本能反应,明政府仍企图通过变更政策确保宝钞的货币主体地位。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够制止白银对宝钞的冲击,自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宝钞已完全退出了 民间交易。

三、白银供给的大幅增加

随着宝钞的崩坏,明朝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日益增长。

如果白银和铜钱一样缺乏原材料,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主要的货币。

白银的来源不外有三个:

1、政府国库藏银。

明朝政府前期为推行宝钞曾一度禁止白银在民间流通,人民只准以金银向政府换宝钞,这使 得明政府囤积了一定数量的白银。

2、国内开采。

明代白银开采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明太祖对开矿采银并不重视,甚至有阻止的倾向。

太祖朝累计采银也不过八万两。永乐时期,由于郑和下西洋及赏赐外国使节等原因,需要大量白银。

明成祖大开银矿,这一时期白银开采量高达五百万两,为历朝最高。

之后虽偶有 “矿禁”但为时很短,到天顺、成化年间又大事开采。

但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没有较 大的银脉经过,因此国内白银产量远不能满足政府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

3、海外白银的大量涌入。

海外白银流入的原因有两个:贸易顺差和套汇。

中国自明朝中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在国际贸易中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主要依赖于中国商品强大的国际竞争 力。

中国商品拥有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如丝织品、瓷器、棉布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除了质量优越之外,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

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出现了 “价格革命”通货膨胀严重。

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

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明朝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

这种价差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随着宝钞的崩坏,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国内银价。

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而欧洲是 1:12,日本是1:10。

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 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白银和纸币使用,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

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

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这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

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 “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如果没有大量海外白银输入,明代银本位制不可能稳定。

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虽然明政府采银量为历朝最高但由于国内白银矿藏较少,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

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明中叶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正竭力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

明政府为获得白银开放海外贸易,凭借着对外贸易的出超优势及外国商人 为牟暴利利用金银价差大肆套汇,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提供了物质可能。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