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李白很佩服崔颢的《黄鹤楼》仿作了一首什么诗(李白仿照崔颢的黄鹤楼写的)

导语:李白很佩服崔颢的《黄鹤楼》,仿作了一首,却不写黄鹤楼

对李白拳拳服膺的人很多。

诗僧贯休在《古意九首之八》中写道:“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五湖大浪如银山。满船载酒挝鼓过。”

中唐诗人李绅写李白:“风月吟哦一狂士,今古文章总危机。”

明朝方孝孺感叹李白:“君不见唐朝李白特达士,其人虽亡神不死。声名流落天地间,千载高风有谁似。”

这么多人拜服李白,有没有令李白拜服的人?有,那是孟浩然。但今天我们不说孟襄阳,我们说说另一位李白服气的诗人。

让李白尤其佩服的人当属崔颢,主要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太叫今古诗人和读者震撼了。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宋严羽甚至把《黄鹤楼》一诗评为唐朝七律第一,这更让后人对这首作品刮目相看。流畅自然的气韵,对神仙逍遥自在的向往,思古怀乡的淡淡愁绪,使这首诗平添了诸多魅力元素,令人为之倾倒。

《黄鹤楼》里虽然连续出现了三个名词“”黄鹤”,但读者读下来在意境气势和行文顺达上一点儿都感觉不到滞碍。白马君觉得这主要得益于“黄鹤”两个字在第一、第二、第三句中的构句作用不同。

开篇第一句主要是写仙人,意在写诗人仰忆仙姿;第二句写楼,意在点题;第三句虽然名义上写黄鹤,其实是以黄鹤代指仙人,表达出作者对仙人逍遥自在的思慕。因此前四句虽犯律诗大忌,却让读者的思绪迷恋于诗中逸事的美好之中而浑然不觉。

在《黄鹤楼》的前两联里每一联都以神话传说为上联,下联以眼前之景作结,两联都虚实相间,逸兴着实不浅。

而这种貌似古风的手法也是李白在诗中所常用的。比如李白在《把酒问月》里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里的第五首写道: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以上诗篇读起来都令人心驰神往。崔颢的《黄鹤楼》诗貌似符合李白的风格,又颇得浪漫主义的神髓,这恰好是李白最中意的写法。因此当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时,一霎时竟然才思不展,不能另辟蹊径,用诗语升华他自己在黄鹤楼的畅想和感受。

叁 

不是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怕再写重覆崔颢的《黄鹤楼》前辙。后来李白就干脆不写黄鹤楼了,他伺机以别的景点为取材的突破口。后来李白游历长江下游的金陵城,便有了与《黄鹤楼》一较高下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在天宝年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金陵(今天南京)凤凰山附近游玩消遣,并在登览这里的凤凰台后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看到这诗的首联马上就会想起崔颢的《黄鹤楼》。因为这首联与《黄鹤楼》的首联、颔联写法如出一辙,都是由神话传说起兴,从而吊古伤今。因为《黄鹤楼》气韵非凡,李白始终想按着崔郎中的章法来写一篇同样咏名楼或登高的诗。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好胜之心,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开篇即以凤台起兴,说这里曾有彩凤降临,而现在只有空落落的一片野台独对大江东去。由此把自己和读者从历史传说里回到现实中来。

凤凰作为祥瑞的象征尤其受帝王们的尊崇。哪里有凤凰飞临,人们往往会在那里修台祈祷。这就是所谓的“有凤来仪”,史册中多有记载。金陵是六朝古都,帝王气息非常浓郁。金陵的凤凰台修于南北朝时期,到李白登临时,此台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由繁华到寂寞,从前朝到后代,时空几度变换: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些变化令人感慨,叹惜。这颔联所蕴含的历史之沉重,真与杜工部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相似。因此,白马君说李白这诗接近杜诗风格。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著名,而李白这首也堪当“抑扬顿挫”。

吴宫花草既可以指吴帝孙权皇宫的花花草草,也可以指吴宫里如云的嫔妃如大乔等。想当年东吴孙氏何等兴旺,而如今时过境迁,也早已辗为尘土。

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东晋的文武大臣们也变成一对堆堆的坟丘,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颔联所体现的人事变化,正是李白失意于长安后所看透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体会。人再怎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也只是历史的一瞬间。

接下来诗人放眼天际: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一进入李白的笔下,便化成浩然恢弘的诗句,比如颈联这两句。

这两句造语自然浑成,尤其是句中的“半落”、“中分”二词,用得凝重独到。人们常说杜工部的诗选字精炼,而李白诗的选字功夫在这首诗里也挡得上“精炼”二字。

远方天边的三座山在云雾中露出半个峰尖。眼前白鹭洲把宽阔的江水截分为两道水路,仍然挡不住长江浩荡奔腾,一如历史的洪流前进不息。李白以“三山半落”、“二水中分”道出的景象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

最后李白在尾联里又归思到已离开N久的长安。那里黑暗混乱的朝廷状况令他内心起伏不定,皇帝身边的奸佞之臣让他忧虑不堪。李白就在《登金陵凤凰台》尾句中作了两个借喻: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把奸臣们比成浮云,把皇帝比喻成太阳,这样一来他便把自己报国无门的愁怨融入到登台所见的景色里,令人笼罩在一片愁悲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写得十分精彩。白马君以为《登金陵凤凰台》更偏向现实主义些,比《黄鹤楼》的主旨要宽阔些,因为其中包含了李白忧国的情怀。

《黄鹤楼》则偏重于对神话传说里自由浪漫气息的向往,由羁旅登楼时的所感所见勾起诗人淡淡的乡愁。诗人把那种神思与气息放大到了极点,从而成就了这首千古名作。

清朝纪晓岚说《黄鹤楼》可以有一,不能有二,谁临摹谁将落入窠臼。白马君以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着意仿写《黄鹤楼》,虽然只写了首联,但也成了七律名篇。看来这让李白真心佩服。

关于这两首诗,诗友们觉得哪首更好呢?欢迎讨论区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