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王献之的名气本来比王羲之还要大为什么重要(王献之为什么能成为厉害的书法家)

导语:王献之的名气本来比王羲之还要大,为什么最终输给了自己的父亲

在中国的书法界中,王羲之的地位似乎永远高高在上,不可撼动,“书圣”这个称号,就是最好的诠释。说到王献之,虽然公认为一流的书法家,但总是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加上一个头衔:书圣王羲之的儿子。其实,王献之在晋朝当时乃至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地位是要高于王羲之的,甚至是当之无愧的一哥。然而两个皇帝,却无情地将他踢下了神坛。

也许有人不会相信王献之曾经名气更大过,那么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王羲之的书法水平自不待言,而且就在永和十一年写下不朽名作《兰亭序》仅仅两年后,他就辞官回到会稽。当时的他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到了巅峰,然而仕途不如意,自觉了无生趣。

此时他甚至将朝廷的信件委托给学生任靖所写,而任靖的水平与王羲之的相差无几,一般人几乎认不出来。虽有一些瑕疵不如王羲之的,朝廷的人都以为是王羲之年老水平退步,并称为“末年书”。王羲之对这个学生也很满意,并且让几个儿子都跟着任靖学习,这就是“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

这件事后来被曝光后,对于王羲之的名声大有损失,也直接到了当时人对他的评价。

然而,更重要的还是王献之书法水平的突飞猛进。王献之的书法,一开始当然是学习王羲之的,后来又学习其他名家,比如张芝草书。也许在气势磅礴方面,王献之不如其父,但是他的书法作品却有一个公认的特点——媚趣。这种媚趣不是阴柔的,而是阳刚的,是在雄浑险峻之处,呈现光彩照人的姿态。

那么,王献之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怎样呢?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叫作“盛极一时”。直接声称自己就是效仿王献之的书法家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活、范晔等等。特别是羊欣,在当时广收门徒,大力推行王献之的书法,使之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在看书法名家的评价,梁朝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这里的逸少就是王羲之的字,将王献之说成“冠世”,地位应该是第一了吧?梁朝的陶弘景甚至认为“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甚至到了“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亦然”的地步。

然而,就在梁朝的时候,王献之的名气开始走下坡路,而他的父亲王羲之被抬高,始作俑者就是梁武帝。他在与陶弘景讨论时,提出了“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一下子将王羲之的地位抬高到王献之之上。不久,他再次抬高王羲之: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此时,梁武帝还征求过陶弘景的意见。以前对王献之推崇备至的陶弘景,面对皇帝的质疑,完全不敢提出相反的看法,唯唯诺诺表示同意。

如果说梁武帝还只是在个人态度上倾向于王羲之,那么另一个皇帝则以巨大的影响力,颠覆了此前的排序,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王羲之疯狂的崇拜者,不惜重金征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这还不算,他竟然对王献之大加诋毁,甚至到了失态的地步: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枋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由于他的个人好恶,极大影响了唐朝的看法。从此王羲之走上了书法界的最高峰,而王献之则再无翻身之地。尤其是在唐太宗征集字画中,大量的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被丢弃,有些石刻甚至被铲掉名字,就是怕皇帝看见不高兴。

历史是公正的,此后的书法家,仍然对王献之推崇备至,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著作家敢将王献之的作品排在一流之后。北宋书法家米芾仍然固执地认为王献之的水平就是自古以来第一,而张旭、怀素等都是学习他的书法而来。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连唐太宗自己的书法,一点都不像王羲之的,倒像是模仿王献之的。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