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国字框里加有念什么(国字框加有)

导语:“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 。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国”是我们平时的常用字,它的本义是指疆域或者地域。以前的诸侯领地也称作国——诸侯国。老子里的小国寡民的“国”,应该指的是一个小地方吧!

我们先看下早期的“国”字。

“国”字始见于商代,现在称甲骨文,也统称为篆书。

早期的“国”字,左边一个圈表示了一块疆域或者领地,右边加一个“戈”表示有武装保护,这也可以看出早期人们对领域保护的认识。

稍微往后一点,就在左边的"口"周围加强了防护。早期文字之间会有一些借用,为了与“或”的用法区别开来,就加了“囗”。转变到了隶书和楷书,就定型为方块字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人们更加便捷的学习和书写汉字,对汉字进行了统一和简化的工作。郭沫若为什么这样去改进“国”字呢?

简化和统一

当时的“国”的异体字多达40种,形式不一,有复杂的也有极简的,极简的这样“囗”就表示了国。这么多的异体字和繁体字不利于人们的书写交流,更别谈与国际交流了。所以急需进行“书同文”的一个规范。

简化也是为了迅速普及大众知识而需要做的一个改变。现在还会有人喷简化字怎么样怎么样,实在是见识浅薄,而且思维不通达,建议学习了解一下汉字演变过程。

依据历史,改变不是乱变

“国”字,在古代就有过其他形式的简化,如后汉时期“国”里面就是一个“王”(囯),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太平天国时也重新用到过这个“国”字,影响还是挺广泛的。

“国”里是一个“民”字的也有过“囻”,最早出现在魏晋时代。在民国时期,因为符合当时需求,也使用过一段时间,因为比较生僻,没有被广泛使用。

有群众基础,以及好的寓意

当时对“国”字的统一,从人民群众使用广泛度,以及简化要求,就考虑用“王”的这个“囯”字,但是从“王”不符合时代潮流,以及这个政治。从“民”的“囻”虽然符合政治需求,但是过于生僻没有群众使用基础就没有考虑。

最后郭沫若提议,“囯”里加一点,成为“国”,方便了书写,又有了“祖国美好如玉”的好寓意,于是全体通过了。

(有资料显示,宋元时代一些明间文学作品里也出现过今天通用的“国”字)

最后

事物总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希望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繁荣昌盛,人们都生活美满,美好如玉。

你们还知道以前哪些“国”的异体字呢?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