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丹田和横膈膜意思一样吗(横膈肌与丹田)

导语:揭秘丹田、气与横膈膜关系

自古以来,内家拳有“丹田”一说,究其实质,以“内脏起落”为基础,带动人体重心的移动,在打击时,将身体的重量挂在“梢节”进行打击,是传统拳克敌制胜的“法宝”。“丹田”训练中,有“砸丹田”“捧丹田”……一说,实际是“内脏”间的肌腱组织,在经过训练以后,与横隔肌相合,表现出“快速起落”的能力,以此带动身体产生更大的“起落”劲力,甚至可以引导人体快速“前窜”,形成一个“起手”瞬间于丈外的能力,跟动物的奔跑、捕捉如出一辙。“内脏的惊起惊落”与身体的“五张弓”相互配合,则可以做到“起、随、追”眨眼即至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拳谱当中讲的“眼到、手到、脚到”!

丹田

丹田

一、夹肘提内

夹肘提内

人体最大的能量来自于自身的体重,将身体的重量作用到打击中去,是将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的不二法门!要控制好自身的重量,首先要学会“夹肘”。夹,则内脏合,肘起内脏起,肘落内脏落,是将内脏与肢体结合的重要环节。形成了连锁反应,肘提内脏起-膝起,胯坐-内脏落一肘落!“起落劲”一旦带上“内脏”的提坠,就如同打击过程中,增加了加速度,每把劲力都能透骨!在综合搏击训练中,有种方式是抡大锤砸轮胎,如果砸过的朋友一定会有深刻的感受,抡起的瞬间,内脏自然提起了,砸下去同时,内脏也砸向盆腔,握锤的姿势,使得两肘自然贴近夹紧,这种训练模式,从根本上开启了身体的潜能,是一项非常不错的调练手段!

二、横隔膜

横隔膜

“横隔膜”这个词儿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不太容易跟武术联系在一起,但确实对传统功夫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身并不会有直接的功用,但是内结合在一起,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内脏”处于躯体内,是最核心的地带,它的一举一动可以牵动整个身体的运动,如果说人体的开发程度最深的程度,莫过于内脏了!在动物身体的体现可能会更加多些。我们看到一只狗,趴在地上,蜷缩着,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并伴有身体的微颤,这种现象就是由“横隔膜”运动制造出来的!所以动物在“横隔膜”的控制能力上比人强!“内脏”,上面是“横隔膜”,下面连着“精索”,当内脏上提时,又可以由精索牵动睾丸的运动好的拳,可以牵动全身之运动!

三、丹田和横膈膜

拳谱中有云,“在气则滞,在意则灵”,与气有关的是“丹田”,通过呼吸引导内脏下行,填充至小腹位置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气沉丹田”,在发劲时,可以起到重心下行。使劲力扎实的效果。其弊端是只能发一把劲力,在连续劲上是一个缺陷。而所谓的“在意则灵”,用意识去引导“横隔膜”的升降,使其主动运动,带动内脏进行上下的位移,并且因为“横隔膜”富有弹力,所以可以做到“内脏惊起惊落”,从而使得劲力能够连续不断,形成了以内带外的运动方式,这在“狗吹”的时候最能表现出来,在“横隔膜”处有剧烈的颤动,并且腹部也随之也颤动起来!这样的运动方式更有冲击力,更容易形成“球体打人”的效果!

四、横隔肌的相关练法

“筋骨”的习练在外形上表现较多,比较容易掌握,而内脏的练习,不露于表,显得比较难。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筋骨与内脏”结合,是关键所在,前提是两者都必须单独训练以后!我们可以用提起内脏,停留在胸腔三到六秒,然后自由放下,来训练“横隔膜”的拉劲,开始练习时,会感觉横隔肌较累,甚至会有酸疼的感觉,逐渐发达以后,这种现象消失。我们也可以“浑圆桩”般站立,意想水流由“百会穴”缓缓注入,下小腹,注满后,意想将水由“百会穴”瞬间喷出,这种训练主要练习内脏与横隔肌的整体发劲能力,使内脏逐渐强壮,配合好筋骨发劲!像内脏之类的薄弱部位,须在指导下进行系统练习,不能凭空猜想,容易伤害到身体!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