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什么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是非遗吗)

导语:清代最高国乐与礼器,中和韶乐和编钟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

当我们走入故宫珍宝馆的時候,一定回被那里陈列的一套的黄金编钟所吸引,也许它们会使你陷入遐想中:皇帝在这座宫殿生活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盛装的宫女,是否就在这里编钟的伴奏下望翩翩起舞?

编钟和舞蹈确实形影不离。如《周礼》即载有:“以“六律、 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国,以諧萬民,以安宾客,以說遠人,以作动物”。

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有类似的乐舞,清代也不例外。

但清代宫廷乐舞,不仅庙坛祭祀的乐舞和以前一样不用舞女,就连宴会上的舞蹈也沒有一个女性。清初在礼乐仪式上,曾沿用明制,后宫行礼、宴会时用乐坊司女乐二十四人序立奏乐。但到顺治八年将女乐取消了,改用太监四十八名承担此项任务,以后成定例。

可见清代宮女不参加舞蹈,当然也不自用编钟为宮女舞蹈伴奏了。

中和韶乐的使用经过

一般规定:每逢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皇帝大婚、常朝、大型宴会等重要时间,皇帝要亲临太和殿或其他宫殿。到时候正殿檐下要设中和韶乐,正殿对面廊下设丹陛大乐。

每当皇帝开始进入太和殿陛座时,便开始演奏中和韶乐,皇带陛定以后,乐止。大臣朝拜时奏丹陛大乐,朝贺完了,皇帝降座离开太和殿时,也奏中和韶乐。

皇后、皇太后在规定的日子里,在后宫接受宮眷的朝货,同样也由中和韶乐伴奏。编钟就是中和韶乐中的一件主要乐器。

律名“夷则”

中和韶乐属于古代宮廷雅乐,即在庙堂、殿陛上使用的正规音乐。清代中和韶乐也只用在庙坛祭祀和朝会典礼两个地方。

中和韶乐的组成部分:音乐词曲、乐器——编钟

在各处使用的乐曲与歌词,均有规定的格式,如朝贺時皇帝陛座用的《元平之章》歌词为:“雜天眷我皇,四海舁平泰運昌。崴首肇三陽,万国朝正拜帝閶。雲霧奏嘉祥,乘鸞輅,建太常。時和化日长,重九譯,盡梯航”。

乐曲是一字一拍一个音符,每句之间有鼓、搏拊作间奏。与宴乐乐曲中一字可以延长数拍,多至十几个音符风格尽然不同。

中和韶乐所用乐器也是按照古制配备,它包括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造的乐器,即所谓“八香”,共十六种,六十多件。

金属:编钟,金制或銅鍍金制,鎛钟,铜镀金制; 石属:编磬,特磬,靈璧石制或玉制; 丝属:琴(即古七弦琴)瑟; 竹属:排箫,篪,箫,笛; 匏属:笙; 土属:壎; 革属:建鼓,搏拊; 木属:柷、敔。另有歌生四人。

律名“南吕”

编钟的历史是悠久的。早在商代初立时,就有三枚一套的编钟了,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编钟基本普及各诸侯国,礼制己突破了等级。以后各代宮廷用的编钟多是十六枚为一套,包括十二个正律和四个清声(高音)。

编钟的详情说明应用

现存清代宫廷用的编钟也是十六枚一套,但康照年间改为十二个正律和四个倍律(低音),各钟的律名从低到高的次序是: 倍夷则、倍南呂、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呂、太簇、夹钟、姑洗、仲呂、蕤宾、林钟、夷則、南呂、无射、应钟。

律名“大吕”

清代编钟的外形与之前朝代的编钟不同,之前的编钟多是大小不一,小的音高,大的音低,扁圆体,下口有两个角。

清代编钟外形大小相同,圆体,腰径稍大,下口平齐,以周壁厚薄來调整音高,厚的音高,薄的音低。钟的上端是象征皇权威严的交龙钮,钟体周边刻龙戏珠图案,也刻有云纹和缠枝纹等,编钟面上,也会写有中文律名和制造皇帝年款。

《清會典圖》载:编钟外高清尺七寸四分四厘九毫(约合今公制23.8368厘米),上下外圆径各为清尺五寸三厘九毫(约合今公制16.1248厘米)。其重量,独音最低的“倍夷则”,重清秤一百七十九两七錢(约合今公制4703.034625克) ;发音最高的“应钟”,重清秤三百八十两(约合今公制14316.68克)。但此记载数字往往与实物有一些出入。

清代编钟虽然没有过去那么辉煌,但钟体厚重,下口平齐,尤其是黄金质编钟,在音色明亮、纯美方面,亦有亮眼之处,众乐工演奏起來,颇能以其肃穆、华贵而庄严的规模引人自豪。

与现代的音乐相比较,它发音的准确性不夠理想,中和韶乐曲也比较单调,若把它和中和韶乐中其他乐器看成是封建帝王炫耀自己威严的礼器,可能更为确切一些。

中和韶乐在中国古代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历代传承,直到清朝灭亡,中和韶乐才归于沉寂。

应该说,由编钟主要组成的中和韶乐,是上层统治阶层的产物,是专门为贵族阶级服务的,普通大众是与之无缘的。也随清朝灭亡而亡了。但是这也是我们中国三千年的文化礼仪,希望有新的生命存在形式。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