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杜曲古镇(杜曲有哪些村)

导语:百代名胜杜曲镇

文/窦文彬 编辑李胜宇

杜曲镇北靠少陵原,南依神禾原,中为樊川和潏河,在地理地域和风貌内涵上,既具有原的伟岸凝重,又有水乡的灵秀多姿,还有川的丰腴富有。

杜曲得名于西汉宣帝时期,《汉书·宣帝本纪》载:元康元年(前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杜陵原即杜曲东之少陵原,这年春,贵族迁入这里定居,是年杜氏身居要职者如杜周、杜延年父子迁居于此,当时贵族盛行祓禊祭,曲水流觞饮以为乐,故名杜曲。据杜甫称,其祖先西晋名将、历史学家杜预即杜曲人,他为寻祖定居于此。他为寻祖定居于此。

唐代,杜曲为城南五曲(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之一,盛极一时。宰相杜佑居此,史籍记载,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杜氏先后有十一任宰相在此建造园林别墅,故谚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天指皇帝)。当时杜正伦慕杜族势众,前来认族谱,为诸杜不许,后来他做了宰相,赌气在杜曲东南另建庄园,名为杜固,亦名下杜。杜预十三代后裔、诗人杜甫和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君为了寻祖籍居于杜曲。“杜曲晚看归,四郊多白杨”“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就是他在这里留下的诸多诗作之一。樊川八大寺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八大寺中在杜曲境内的就有兴教、兴国、观音、禅经、洪福五座寺院,其余的牛头、华严、法幢三寺也与其紧紧相连或隔河呼应。

汉唐以来,杜曲权贵居住,加之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桃溪堡等胜景,人气极旺。地理位置优越,南集山货特产,中集农副粮棉,北运长安、西安的工业产品,形成繁荣昌盛的山货、粮油、药材、皮张、工业品等百货集散地。杜曲不光成为长安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和车马驿站,还成为长安之南的名胜别庄,延续了两千余年,作古镇也有数百年历史。杜曲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设镇至今四百年,农兴于明,商兴于清,至民国年间,杜曲镇不断发展壮大,杜曲久负盛名,属咸宁县八大古镇之一。清朝中叶至今,杜曲镇因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秦岭的土特产、山货,骡马人力驮运于此,樊川临坊和蓝田、户县的农副产品汇集于此,西安的油盐、布匹绸缎、日用百货交易于此,杜曲镇市场繁荣、生意兴隆旺盛。

杜曲镇自古以来属风景名胜之地:西周大将仲山甫封邑三府街、西汉开国名将樊哙封邑之樊乡、樊川八大寺、人面桃花园、夏侯淳故里、郭子仪平乱驻地、名医武天赐祠、大文豪韩愈别庄、唐玄宗驸马郑潜耀居所、唐宰相牛僧孺故里等等,这些都为十里樊川的古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这里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1924年秋,郑自屏先生陪康有为樊川之游曾到杜曲镇东西杨万村的兴国寺。《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在寺东,有樊川全景最佳处的好望角。康有为此游留有“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的诗句。

1939年,陕西省教育厅以兴国寺旧址为中心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兴国中学,并以三间大殿作为图书馆,第三任校长李瘦枝给寺院门楣上题写“唐兴国寺”匾额。

兴国中学1949年停办,新中国建立后,改为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后这里成为西安美术学院校址,现为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现在的长安兴国中学、长安兴国小学仍沿用了唐兴国寺及民国兴国中学的人文内涵,并以兴国而得名。

樊川古镇杜曲数千年来以她特有的地理位置、人文内涵传承着这里的文明。虽然社会发展推陈出新,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异化,但这里曾经的历史,这里的根脉却不曾枯萎与裂变,这里古城的文明仍永远传承,这里文明的薪火永远不熄。

作者简介:

窦文彬,1947年生于长安区斗门街道,曾任长安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农工委主任,陕西省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文史馆文史研究员。著有诗集《生命的浪花》、文史著作《丰镐探宝》《爱我长安》《寻访昆明池》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