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天降大任的人一般是什么人(天降大任斯人也后边是怎么说)

导语:天降大任究竟是给“是人”还是“斯人”?最全面的分析来了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是“至圣”,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但最近这几天,孟子火了。孟子的“火”,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一个字:“是人”还是“斯人”。

引发讨论的,是初中生都会背的一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国绝大多数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这篇课文都选到了初中教材。可以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把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来阐述事理的论辩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简洁明了的立论文。

但里面的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竟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绝大多数读者都说“明明是‘斯人’,怎么变成“是人”了呢?”

还有人说“难道我的初中白上了吗?”还有人言之凿赞,称就是“斯人”。几乎可以肯定,如果进行一个调查,恐怕会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教材就是“斯人”。

而事实上,人教版的所有教材,毫无疑问都用的是“是人”。人教版语文教材总编、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温儒敏也在微博回应。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孟子》各个版本中,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

《孟子》是儒家经典,从成书至今,经历了数千年。《孟子》成书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传播的书籍,大都依靠“手自笔录”,难免会出现错漏,即便是印刷术发明之后,排版者也可能发生错漏,所以,《孟子》的版本还是比较复杂的。从内容形式看,《孟子》版本主要的类型包括三种:

一是白文本,指无注文的《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如:宋刻递修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

二是注释本,指经过注释的《孟子》,现存主要有赵岐的《孟子章句》(后世多称为《孟子赵注》,是《孟子》主要版本之一)和朱熹的《孟子集注》,其版本繁多复杂。

三是在赵岐注本基础上的注疏本,指在赵岐注释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的疏解,如宋代学人以孙奭名义撰写的《孟子注疏解经》,现存最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本。

这些版本,孟子的一些文章略有变化,但所有流传的版本中,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也就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才是孟子的原文(不知道孟子老先生是否认同,反正广泛流传的版本就这样)。

第二,人教版历年教材中,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学,90年代学习这篇课文,一直到自己上大学学中文,在学这篇课文,后来做了语文教师,教这篇课文,可以肯定地说,我经历的所有人教版的教材,都是“天降大任于是人”!

也就是说,人教社的回应和温儒敏先生的说法,是非常客观准确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从来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

第三,为什么明明是“是人”,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清楚记得自己学的是“斯人”?

但问题来了,流传最广的人教社的教材明明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什么那么多人众口一词说是“斯人”呢?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是”“斯”在这个地方含义完全一样,更有大量的古文经典混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里面的“是”,是指示代词“这”“这些”的意思,结合上文,就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到这些人的身上——那些人呢?就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样的人。“是”做指示代词,在先秦还有不少,比如,《诗·小雅·宾之初筵》中有“醉而不出,是谓伐德”,意思就是“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坏了道德”(看来,古人都很在意酒德)。

而“斯”也有“这”“这些”的含义,比如,范仲淹的经典名篇《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没有了这些人,我将和谁一道呢?”还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斯”的意思也是“这”。孔子《论语》中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

所以,两者含义一样,还有其他大量的经典诗文用的是“斯”,时间长了,就容易混淆。

二是一些书法家乱改经典,导致人们视觉错愕。

很多书法家,包括一些书法爱好者,特别喜欢用孟子的这句话来勉励大家。或许是为了避免大家把“是人”混淆为“世人”“诗人”,也或许是自己记错了,就写成了“斯人”,然后大家开始模仿,最后就把错误当成了正确。我随意找了一些,大家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由于这些书法作品流传甚广,有的还堂而皇之登堂入室,人们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最后就是“三人成虎”了!

搞清楚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我们还需要明白,这种讨论的重要性。其实,阅读古人经典,并不意味着要“寻章摘句老雕虫”,也不是要一字不差、一字不漏,要学的是思想精髓。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一般很反感直接考背诵和默写。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需要老老实实的学原文原句,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想当然来做一些修改,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不过,这个讨论,很有意思,完全可以作为一次古代文化、文学的启蒙讨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