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导语:谚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1、一山不容二虎

【生物学背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

虎是大型肉食动物,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能量流动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且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则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就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二”并不是准确数,只是表示数目少。

2、大树底下好乘凉

【生物学背景】:植物蒸腾作用

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树叶茂密的大树进行着强烈的蒸腾作用,水分在从叶片的气孔散失而成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大量热量,使其温度下降,从而使大树底下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4、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

5、虎父无犬子

【生物学背景】:生物的遗传现象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性状都跟亲代相似,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两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同亲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6、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生物学背景】:生物的变异现象亲代及其子代之间的性状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联系我们学过的减数分裂知识,不难理解亲代传给不同子代的遗传物质(DNA)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由于环境的不同也可能引起性状表现不同。生物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发生在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而发生在生殖细胞里的遗传物质的变异就会通过生殖过程遗传给后代。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甚至可以形成新的物种。

7、一朝被蛇蛟,三年怕井绳

【生物学背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生物学背景】:捕食关系

这句谚语形象阐释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这句谚语隐含的完整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0、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生物学背景】:竞争关系

繁盛的树林下边没有茂密的草,大块的硬土地里没有茁壮的苗。大树枝叶繁茂,会阻挡阳光照射到地面,而从叶片间漏下的光中,对光合作用有利的红光和蓝光也已被大树吸收,树下的植物得到的大多为无效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然就无法茂密生长。

11、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知冷知热

【生物学背景】:体温调节

人们的体温要保持相对稳定,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1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户地里不要问,除了雨水就是粪

【生物学背景】:植物的矿质营养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现在已知的有20多种。其中碳、氢、氧可以从空气和水中获得,一般不需要以肥料的形式提供。氮、磷、钾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吸收得也较多,称为。它们在土壤中含量较少,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所以特别称它们为。钙、镁、硫一般称为。铜、锌、铁、锰、硼、钼等元素,作物需要量少,称为。一般土壤中含有的中、微量元素都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但对于某些对中、微量元素特别敏感的作物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较严重的土壤,则必须施用相应的中、微量元素肥料。

13、万物生长靠太阳

【生物学背景】: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太阳的光能必须要首先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被固定到合成的有机物,所有的动物和人类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14、树怕没有皮,人怕不要脸

【生物学背景】:筛管的作用

树皮里有筛管,筛管是输导有机营养物质的,如果树皮被损坏了,筛管就被切断,根部就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机营养,会“饿死”,直至整棵植株枯死。

15、山上多栽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

【生物学背景】:森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体现了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这些泥沙流入江河,进而淤塞水库,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养水源,降雨量的70%要渗流到地下,由于森林蒸腾作用巨大,散失的水分特多,森林地区空气湿度大,降水多,体现了无雨它能“吐”。

16、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

【生物学背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淮南温度高,淮北温度低;桔生长在温度高的淮南果实品质好是橘子.生长在温度低的淮北果实的甜度、口味不如淮南好,被称为枳。

1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生物学背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影响、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我们要力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大力宣传环保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18、飞蛾扑火

【生物学背景】:生物的应激性

这句谚语描述了昆虫对光发生的应激性,即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到生物,我们应该想到利用“诱虫器”捕捉昆虫是利用了“避光性”、利用“性引诱剂”消灭害虫是利用了生物对异性生物性激素的趋向反应。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