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孝承是什么意思(秉承孝道)

导语:孝道的内容之四: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孝的内容之一。

《论语》孔子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的时候,要考察其志向;父亲不在了,要观察其行为。能够长期遵循父辈之“道”而不轻易改变,这才是孝。

孔子所说的“道”,是指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和规范。

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北方铁骑南侵,风雨飘摇之际,大诗人陆游在临终前留下了绝笔《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中对儿孙的殷殷期望情真意切。父辈总是期望子孙后代能够承其大志,有所作为。后辈子孙能够秉承先辈之志,将其长久传承,也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能够长久兴旺,百年不衰的奥秘。

子承父志,汉朝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生长于汉文帝、汉景帝年间,在汉武帝年间担任“太史令”职务。作为史官,司马谈早年就立志要撰写一部通史,并为此广泛的搜集了各种资料。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参加泰山封禅,结果半路上在洛阳身染重病,不久即去世。在去世前,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命子迁》: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一定要记在心上啊!

司马谈的遗言中,对两件事感到万分遗憾,以至于“执迁手泣”:一是未能跟随汉武帝参加泰山封禅,第二件事就是未能完成述录历史的工作。

文中提到的“获麟”,是指春秋时的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狩猎时捕获了一只受伤的野兽,不久就死了,经过辨认,这只野兽是神兽麒麟。孔子此时正在撰写《春秋》,听说猎获一只麒麟,非常悲伤,于是停笔,留下了《春秋》绝笔于获麟的典故。

纪录历史,是司马谈作为太史令的职责之一。司马谈认为孔子之后的四百余年,到汉朝兴起,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作为太史,却未能予以记述。因此谆谆教导儿子司马迁能够继承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而司马迁在父亲遗训的激励下,的确也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史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瑰宝,司马谈一定会为此而含笑九泉。

而中国的传统家庭,历来有立家规、家训,修家谱、族谱的传统,大家族都会建有宗族祠堂,其意义就在于传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能够永远传承先辈之道。这也是中国社会为什么战乱频仍,但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化传统始终能够长久传承的根本原因。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来,孝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