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唐代绞胎罐(唐代绞胎瓷器的特征鉴别)

导语:亦真亦幻,表里如一:记聊城馆藏唐代绞胎钵

聊城历史悠久,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存有大量分散的可移动文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清点采集聊城市文物局移交的文物中,有一件唐代的绞胎钵,造型饱满,花纹釉色呈现羽毛状,精美绝伦。

此件绞胎钵通高5.8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4.6厘米。直口,深弧腹,平足。口沿施一周白釉,外壁及碗内皆施绞胎釉,胎纹用深浅不同的两种色泥,多层次相间揉合、形成羽毛状纹络,曲折变幻,呈现出一种曼妙迷离的美。这件绞胎的造型简约大方、小中见大、富有张力;釉色层次丰富、明度对比鲜明、具有空间感;设色协调独到,独具一格。

我国目前已知的绞胎工艺发源地是黄治窑,地址在河南省大、小黄治村附近。该窑为隋朝设立,盛唐、中唐烧造达到顶峰,唐末时停烧。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该窑的做工烧制都很精细,可以说是我国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绞胎瓷器的出现大约是在7世纪至8世纪初。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这件绞胎钵的色彩效果的确如此。

“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胎器上便呈现出色调相同,盘旋蹙眉的纹理。

西方学者称它为“大理石纹陶瓷器”;我国学者认为,其造型纹饰仿造南方植物楠榴树上“因病遂成妍”的木樱瘤及其制品。用黄褐、白色瓷土相间绞成的泥片造型烧成后便出现了“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的绞胎陶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它模仿的是漆器中的犀毗工艺。犀毗,亦称“犀皮”,是古代一种暗色漆器。

唐宋时期绞胎产品的窑口集中在河南省,主要有:宝丰清凉寺窑、郟县黄道窑、修武当阳峪窑、博爱柏山窑等。而山东省境内因有大运河的流经加之地理位置与河南搭界,陶器制作相对也受到了影响。比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几件绞胎产品,绞胎鼓钉钵、花口碗、敛口钵等均出自山东淄博博山。

绞胎的纹样、工艺、材质等,应该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启发。唐代时期,国力强盛,呈现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文化体系,出现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绞胎,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现代的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但对绞胎瓷器却知之甚少,源于难见其真容。现在看来大都分唐三彩为殉葬品,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因此更难传世,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苏 珊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