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葭动灰飞管是什么意思(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什么意思)

导语:葭动灰飞管

葭灰管里气初浮,阳长阴消不自谋。

《了凡四训》是著名的劝善文,其作者明代袁了凡。他用自身的行动,实证了改造命运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除了作为一名思想家外,袁了凡同时也是农学家、水利学家、历法学家。

明张居正为宰相时,对候气术很感兴趣,曾经尝试做过复原实验,可惜都没有能够成功。后来他请来了精通历法的袁了凡,袁了凡指出了他的方法错误之处,并曾计划重新实验。

什么是候气术?

《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候气」之法,结合《晋书·律历志》,大致复原出的「候气法」是:

先要建一座有三重墙的房屋,每重墙的门都是密闭的。每一处的缝隙都要涂抹严实,不能漏风。墙上还要蒙上厚厚的布幔,杜绝一切空气的流动。这样的特别房间叫作「缇室」。

将十二个律管(一种竹制或者金属制的管状定音器具,最长 9 寸,最短约 4.5 寸,按黄钟、大吕等十二音律排列)埋在室内,并按照十二地支方位埋好,再在管腔内填上「葭莩灰」(用芦苇内膜烧成的灰)。

然后就是等节气到来,据说到了「冬至」这一天的交节时刻,放在「子」位、长9寸的「黄钟」律管就会有地气从管口吹出,因此管内的葭莩灰也就会飞散出来。「大寒」时,「丑」位的「大吕」律管就会飞灰。。。以后每个节气的「中气」时刻,都会依次在相应的律管中飞一次灰。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候气」法实验除了对二十四节气交节时刻的监测与验证外,还有对律管长的标准、度量衡标准的校正作用,牵涉到乐律、声学、地理、气象等学科,这都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万物皆有源头,而源头的源头,就是「黄钟之理」,理是无形的,而用数可以将其显化,即是「数理」。天地生成时,其数始于一,终于十,成就于三,三三得九,九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数,所以黄钟管长九寸,并能与天地元气相应,而会产生缇室飞灰的现象。

由「黄钟为万物根本」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历法、乐律,以及度量衡等系统。

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最早见于《礼记》,后来又与节气中的十二中气相对应。 十一月,冬至一阳生,所以为子月,排在十二地支月份之首,所以也把十二律之首的黄钟对应为十一月。 到了西汉,易学家又根据卦象与十二月阴阳二气消长对应的规律,发明了「十二消息卦」。

今岁春从底处回,非关缇室动葭灰。

候气术看起来很神奇,却不可思议。千百年来,也是一直伴随着争议。

据文献中所记,候气之术虽一直为皇家钦天监所用,但历代除了北齐信都芳及梁毛栖诚父子等少数人曾宣称测候成功之外,其他人则少有征验。

北齐信都芳,最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轮扇候气法」,他检测气流的方式是在地中埋二十四扇轮扇,于是每到一个节气,地下的气体就会吹动相应的轮扇转动,而且他的实验结果与律管飞灰法相符合。

《资治通鉴》记载,在隋文帝时,「牛弘使协律郎范阳祖孝孙等参定雅乐,从陈阳山太守毛爽受京房律法,布管飞灰,顺月皆验」。

这次的实验,根据《隋书》的记载,记载了一些细节,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当时,隋文帝注意到律管飞灰的情况,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早有时候晚,并不是严格的理想状态,就问牛弘,牛弘说:葭莩灰飞一半是「和气」,全飞出是「猛气」,不飞出是「衰气」。出现「和气」说明政治清平,出现「猛气」说明臣子放纵,「衰气」则说明主公凶暴。隋文帝听后很不开心,怼道,每个月的候气结果都不一样,难道君臣行为也是这么变来变去的吗?

到明朝,前面提到的张居正实验屡次失败,请到袁了凡后,袁了凡提出张居正的方法与古法不合:

「候气之室,宜择闲旷地,今瓦砾丛积,则地气不至,一不合也;外室之墙宜入地三尺,二重木室入地一尺六寸,三重木室入地七寸六分,今皆不然,仅可固地上之气,而不可固地中之气,二不合也;室三重,各启门,为门之位,外之以子,中之以午,内复以子,所以反复而固气也,今皆面午,三不合也;声气之元,寄之象数,有自然之理,今所截众管大小不伦,四不合也;天之午常偏于丙二分有半,今日圭所测是也,地之午常偏于午二分有半,冬至候黄钟之管宜埋壬子之中位,一而已,岂可多截管乎,五不合也。」

张居正对他非常赞赏,于是请他来继续做这件事,可惜后来两人产生了矛盾,袁了凡称病告退,候气实验也就不了了之了。

明中后期的朱载堉,身为皇族,精通律历、算术、乐律等,被称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律圣」。他抱着怀疑的态度,以科学研究的精神,亲自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园辟土,大规模种植所需用的秬黍、芦苇与竹林,更恪遵蔡元定「多截竹」的方法,进行细密且完备的测候,但都失败了,因此朱载堉对候气术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朱载堉同时代的天文学家邢云路,也极力批判候气说,并认为历代宣称测候成功的如信都芳等人,不过是人为制造的骗术而已。

至清代康熙历狱,候气术正式被皇家废止。

时至今日,候气法早已失传,无法真正复原,但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依旧引人入胜。

本文内容由小碧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