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没有温度计古代人是怎么测量温度的呢(古代如何测温)

导语:没有温度计,古代人是怎么测量温度的?

测量环境的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现代温度测量技术尚未成熟之前,古人们又是如何衡量环境的问题的呢?

我国古代是没有量化的温度的概念的,均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三九 三伏,是气候上的温度,而且地区不同,所指的温度也不同。再比如《茶经》里面提到的: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句话是记录当时古人用水泡的状态识别水温变化的。

后来有苏东坡的:“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预作松风鸣”,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从此,可以看出古人关于煮水,以由低到高的温度,可细分为“虾眼”、“蟹眼”、“鱼目”、“涌泉连珠”、“腾波鼓浪”的状态来判定水的温度。

而测量温度的仪器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在古代,人们就充分地认识了一种特殊的“温度计”,那就是人体温度,并以体温为标准测温,虽然以体温判别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会因人而异。但因为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所以体温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例如:北魏贾思勰曾指出,牧民作奶酪,使酪的温度“小暖于人体,为合适宜”;他又指出,作豆豉,“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我国古代测量温度更多是通过对比,天冷的时候对比水面是否结冰,常温天对比体温,更高的温度,则是观察火候带来的颜色变化,例如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了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在冶炼金属的时候,古人得出经验,当火焰没有了杂色并呈现青色,那就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成语炉火纯青就是由此而来。

那么,现代测温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类:

1、接触式测温法

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测温元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最后达到热平衡,这时感温元件的某一物理参数的量值就代表了被测对象的温度值。这种方法优点是直观可靠,缺点是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

2、非接触式测温法

非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感温元件不与被测对象相接触,而是通过辐射进行热交换,故可以避免接触式测温法的缺点,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此外,非接触式测温法热惯性小,可达1/1000S,故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快速变化的温度。由于受物体的发射率、被测对象到仪表之间的距离以及烟尘、水汽等其他的介质的影响,这种方法一般测温误差较大。

虽然测温方法和工具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但人们对温度的关注度始终不变。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温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温度高低变化,所带来的不只是冷热冬夏,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改变着这个世界!

本文内容由小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