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趣味历史这是古代人的一生古人的教育体现在哪里(古代人的教育方式)

导语:趣味历史,这是古代人的一生?古人的教育体系?

古代人的一生经历哪些阶段?

根据人在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古人将人的一生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划分为九个阶段。

包括“幼”、“弱”、“壮”、“强”、“艾”、“耆(qí)”、“老”、“耄(mào)”、“期”。

据秦汉时期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

男子十岁前属于“幼”的阶段,开始入学读书。

十到二十岁属于“弱”的阶段,等到满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就是成年了。

二十到三十岁属于“壮”的阶段,开始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

三十到四十岁属于“强”的阶段,可以踏入社会工作了。

四十到五十岁属于“艾”的阶段,能入仕做官。

五十到六十岁属于“耆”的阶段,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

六十到七十岁属于“老”的阶段,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

八十岁、九十岁称“耄”……

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古人的教育又分哪些阶段?

古时候,教育的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太任(周文王的母亲)不仅自己为人端庄贤淑,而且在怀文王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孩子以后能有好德行,她在怀孕期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且坐卧讲究,饮食禁忌。从不吃不该吃的,做不该做的。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越。太任教他一,他就识得百。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

四岁到六岁,是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以后再详细说。

八岁到十五岁,是上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三字经》里有“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教导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让学生读书时懂得断句。补充说明,古时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是上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就是讲解经书的义理。

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深造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所拜的老师也都是文人,没有一个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任务就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和提高声誉名望。

诗圣杜甫,游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只是为了练手,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古人,不会去祝贺年少中举的人。为什么?不经过出去交游,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这不是让家族高兴的一件事。因为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年少中举的你。

经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制度,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古时候的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如果真是这样。那中国早就垮在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偶尔还有文武双全的天才。他们什么时候学的这些知识?就是在这十年的社会历练交游期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的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退自如,全在于一心。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