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关于《中华通韵》的作文(中华通韵全文)

导语:关于《中华通韵》

日前,在教育部牵头下,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努力,整理推出了一部《中华通韵》。通韵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对声叫骂声不绝于耳。 反对的理由之一,《平水韵》已经施行了上千年,可以说是经过了时间的充分检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好多流传广泛的诗,都是用平水韵创作的。如今,推行中华通韵,无疑会给平水韵造成冲击,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会认为,古人为什么写的诗都不合格律呢? 然而,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不通行中华通韵,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也已经发现了很多不符合格律和不押韵的现象。况且,《平水韵》本身也并非鼻祖,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他音韵的基础上,不断合并、补充、改变而形成的。

有资料表明,最古老的诗集《诗经》采用的上古音,其音部现在已经失传。隋代采用的是《切韵》,分193韵部,到唐玄宗时,又推行《唐韵》,分195个韵部。宋真宗时期又推行《广韵》分206个韵部,宋仁宗时又推行《集韵》,仍按206韵部,不过加录了一些字。金朝时山西平水人刘渊合并了《切韵》《广韵》同用的韵,分107个韵部,著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又经平水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改为106韵部。到元时,阴时夫又编撰了《韵府群玉》仍为106韵部,自此以后,文人诗韵多用之,并通称为“平水韵”。但那时的《平水韵》仍不是现在的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平水韵是又经过明清两代的修改补充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唐诗,并不完全符合我们所看到的《平水韵》,因为唐人不可能看到清人编撰完善而成的韵书。 而且,通过上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音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那么,在每一次变化时,制定编撰韵书的人,有没有被当时的人极力反对呢?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今天这些持反对“通韵”的人如果处在宋代、或者明代、或者清代,在新的韵书颁行时,你是认同还是反对呢?如果你采取认同态度,那么有什么理由反对今天这一次改变呢?如果你采取反对态度并且起了决定性作用,那么,今天你所看到的《平水韵》又将如何产生呢?

第二个反对的理由是:中华通韵的最大特点,就是消灭了入声字,你跟我们这些保留入声读音的商量过了吗?然而,“入派三声”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是从宋代后期就出现了的。那时的作词曲者就多以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以“广其押韵”。可见音韵是适应时代的一种工具,古人尚且可以在适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调整韵部来为自己服务,我们为什么抱着已经很不适用于我们的韵部,而给我们创作造成不便呢? 还有一种反对者说,如果全国各地的人,都用一种声音来说话,那将是多么无趣的事啊。这个理由牵涉到的问题更多,从这个理由中,我们也感觉到普通话推行中的阻力。人们都舍不得自己的乡音,尤其身在他乡的人,如果在人群中偶尔听到了乡音,那种亲切感,真的是无以言表。然而细细想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小圈子意识的表现吗?设想一下,在某一个集合了南北东西不同地域朋友的场合,同你围坐在一起的人中,有一两个人不停地用你根本听不懂的“乡音”交谈,你会不会产生一种被隔离了的感觉?

由此可见,“乡音”会让一小部分人产生亲切感,然而却会给更多的人带来隔膜。 由此想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如果没有秦始皇时期的文字统一,全国各地的人,都抱定自己小圈子的文字,又何来中华两千年的大融合。而且历史也证明,经过几次巨大的动荡,中华最终仍然能够团结在一起,统一的、共同的文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还回到中华通韵的推行上来。

一般认为,推行中华通韵的理由有三:

一、适应时代。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声韵系统,我们的祖先也是从一次次的变革中走过来,我们也应该有适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音韵来为我们服务,这根本不存在孝与不孝的问题。

二、统一。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大融合的国家,为了统一,我们的祖先可以把记录文化、承载文明的文字统一起来,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文字的读音统一起来,小圈子要服从大格局。这是义务,也是责任。

三、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平水韵》中的很多读音,现在绝大部分人已经读不准确,好多字,我们根本不能凭读音判断出他们到底属于哪个韵部。要用平水韵创作,只能靠记忆或者查韵书来完成,这也让写古体诗的人望而却步。为了不让这份文化遗产丢失,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让他们用自己的发音系统来创作属于他们的古体诗词。 相信中华通韵一定会在进一步完善中推行起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森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