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御门听政什么意思(御门听政在清朝移至哪里)

导语:御门听政原来是他提出来的,怪不得康乾盛世离不开他的付出

御门听政原来是他提出来的,怪不得康乾盛世离不开他的付出

皇帝通过上朝与大臣们商议政事,这个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可是对于朝政制度的具体规定,历朝历代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每个皇帝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安排上朝的形式,有时候皇帝并不亲自参加朝廷会议,而是由人转达,但这样的话有可能在转述的过程中有误差甚至腐败的行为。对于这一点,在清朝康熙帝的时候被提出来,于是有了“御门听政”这样一个关于皇帝上朝的制度规定。康熙用这样一种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足见其对于自身的要求很高。

御门听政制度有规定:听政由皇帝亲自主持。不管是在皇宫还是在行宫,但凡御门听政会议,绝不假手于他人。康熙皇帝定下这样一个会议规定,自己就以身作则付诸实践了,他勤于政务,坚持每日听政,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他都会都亲自上朝主持政务,对于提前批阅的奏章听取大臣们的建议。所以说,康熙皇帝绝对是历史上做皇帝做得最认真带劲儿的一位,若要评比全勤,那么他也受之无愧了。

康熙八岁登基,康熙六年即康熙十四岁的时候亲政,自亲政起到康熙六十一年去世,其间总共五十五年的时间,除了重大节日、祭日、变故和大病以外,康熙以最为执着的态度坚守在自己皇帝的岗位上,始终如一。

为了保证早朝,康熙皇帝会选择在早朝以前进行一些准备,比如需要商议的事物有哪些?对于政事进行一个逻辑梳理。对于如何安排进行一番预筹划等,开始朝会以前还要先进行视朝看,再在乾清门进行御们听政。朝中曾有大臣建议康熙实行“五日一听政”,为的是让康熙保重龙体,减少负担,可是康熙皇帝拒绝了,再一次展现了康熙帝爱岗敬业的一面,他说:“郑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听政理事,即觉不安。”几十年如一日,大概就是他这种状态了吧!

御门听政原则上是一日一次,一次大约一个小时,这么说好像一个服药方法一样,理政就是给国家服药,如果国家有病不治,断续久了则会出现漏弊,康熙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其实为后面包括雍正和乾隆时代都打下了一个健康的国体基础。国事中有紧急突变的情况,所以御门听政也有可能一日数次,时间长短不一,当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政务就会很繁忙。康熙十八年京城大地震,康熙帝就集合了朝上各路大臣齐集乾清宫议政调度。

御门听政的规范可以灵活调整,但并不代表御门听政很随意。相反,听政无论是在形式仪轨上还是人员设定上都是很讲究的。听政于常规日凌晨举行,先由午门击鼓,然后文武大臣从午门左右掖门列队进入,按照官阶品级分列于皇帝所定听政之所的两侧,等到皇帝一来,听政开始。皇帝穿着朝服从寝宫到朝堂坐稳后,大殿外会有三声响鞭,称为 “静鞭”,示意安静肃静的意思,这种仪式在普通公堂也有类似的,正是从宫廷朝堂传袭下去的,既是规范,又很实用。接着百官一跪三叩,由皇帝发话开始奏事议事,进行决策,然后退朝。朝仪制度很严,不允许大臣喧哗、耳语、咳嗽、吐痰,否则将会以失礼罪从严处置。说了形式仪轨再来看人员设定,能够参与御门听政的人一般为大学士、学士;六部九卿;詹事、科、道以及相关的官员;负责做记录起居的注官等。六部九卿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和督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和大理寺卿。人员齐集一堂通过奏、听、议、决、行的流程完成御门听政。

创立御门听政是康熙吸取前明宦官专政以及古代外戚专政等经验教训而进行的议政改革。勤理政务,让国事尽可能快速地直达天听,这些周全的考虑让清朝早期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和繁荣。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