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什么意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

导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系辞第六章中讲“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是在家里没有出门,他说的话如果充满善意,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共鸣,容易被大家接受。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人都顺从你。如果乐于助人,把福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帮人越多,得到的助力越多,福报也越大。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和家风,特别是良好的家风和家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家庭幸福”这一最简单的愿望,与良好的家风建设和传承密切相关。只有家庭作风好,家庭教育规范,才能塑造美满的家庭,才能更好地为家庭服务。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中,父母是其第一个老师。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从咿呀学语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的这个过程中,他们接受什么样的家教,受到什么样的家风熏陶,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即修身树德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俗话说:不教不养,父之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影响着他的一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在特定的家庭中成长和成熟,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周易》中才会有这样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认为,要好好地修善积德,子孙后代才会有更多的福气和恩赐。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来源,平日做善事慢慢积累起来的东西,最终会引起很大的质变。

“积善”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累积的善心、善意、善举的集合,是趋善避恶的过程。关于家训“积善”思想不仅要看到向善的层面,还要看到避恶的层面。传统家训中有一种关于“善恶”的观点,认为善来自于本心,恶源于物欲。受物欲的蒙蔽和诱惑,本心就会受到侵蚀衍生出恶意。所以我们要修身立德,多做善事。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书中写道: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人无德不立,要做事首先是做人,而做人之根本在于立德修身。必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明白肩负的责任,要克制心中的欲望,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一身正气的人。

多做善事、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善就是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上天有好生之德,积善之人,总是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帮助。从一些细微的好事做起。因果循环,点滴付出,于逆境中助他人,也于逆境中救自己。

《围炉夜话》里有这样一句话:“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亲爱的朗斯家人们,天地之间,自有它的定量,它默默记录着每一件事的份量。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之人,必有后福。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