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自我效能感是人格特质吗(自我效能感的优缺点)

导语:职场中的人格——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即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的期望,人们可能也会主动地进行相应的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因为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期望除了传统期望概念指的对结果的期望,还包括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会被激活和被选择。比如学生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讲。

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实施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比如学生只有不仅知道上课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后,才会注意听讲。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三个维度:即幅度、强度和普遍性。

1、幅度: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2、强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

3、普遍性: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在不同领域,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活动领域中需要的能力、技能千差万别。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但也有学者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四种类型的经验。

1、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往的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它为个体提供判断与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研究表明,个体在挑战性任务中获得成功,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尤其大。当个体通过坚持不懈而完成艰巨的任务时,他就会获得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在以后的任务中会为个体提供能力的保证,并且使个体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仍然保持自信。而轻易获得的成功会导致个体在以后的活动中急于求成,且遇到困难时会很快失去自信。

但不是行为造成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是由于个体从行为中所得到的诊断信息引起自我效能感的改变,即自我效能感的改变依赖于个体对先前行为经验的加工。

2、模仿或替代。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的知识经验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并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新人来说,榜样学习特别重要。

3、言语或社会劝说。言语劝说并不能提高个体的智力与技能水平,而是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使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否则自我效能感会受到打击。研究表明,言语劝说由被员工信任、同时被认为能胜任工作的个体来进行言语劝说的工作,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焦虑、害怕或紧张容易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疲劳或疼痛会导致与体力劳动任务相关的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及改善物理环境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