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古代诗歌感情鉴赏题(古诗词鉴赏情感类)

导语:古代诗歌鉴赏精讲精练——情感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精练——情感鉴赏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1.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2.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答题要点

(1)内容方面

人、事、物的类型、特点的异同。

营造的情境、意境的异同。

(2)情感方面

情感类型的异同,如伤感和乐观。

抒发情感的载体的异同,是借景还是借物,借以抒情的景、物是否相同。

情感数量的异同,是多种情感还是单一情感。

3.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陈贤良

苏轼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注】陈贤良:即陈旸,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世称“陈贤良”。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底事”,何事。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幽州新岁作

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卓越、气度非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要追求虚名的劝告;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解析:从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与陈贤良的唱和之作,而且由“奉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敬重,结合注释对陈贤良的介绍来看,“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陈贤良是有才之人,所以诗歌中首先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从首联“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来看,是说友人虽然不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却敢以驽马与英雄豪杰同列,表达对友人气度非凡的赞美。从颈联“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来看,在作者眼中,“浮名”是身外之物,“休琐琐”是休要疑虑不定,这是劝告友人不要追求虚名。从尾联前一句“三山旧是神仙地”以及注释二来看,“三山”原是神仙居住之地,此处借以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尾联后一句“引手东来一钓鳌”来看,“钓鳖”,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伯龙之国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后以“鳌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此处作者使用这一典故表达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2.答案:面对艰难险阻时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面对激烈战斗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重重困境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上阕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面对艰难险阻,诗人有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表现了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激战情景,表现了作者面对激烈战争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面对重重困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

3.答案:“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4.答案: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5.答案: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

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

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

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赏析】:

首联写去年荆州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幽州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和着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然而,字句却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可见诗人运笔手法之高妙。

颔联说,昨南今北,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只有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

后二联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于此诗人引颈急待,几欲插翅归去的情态,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表现得传神尽相、淋漓尽致。

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也多少存在为官君侧心过切而不惜媚上之嫌。

如何准确揣摩学考古诗歌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后作这首诗。岳阳:天岳山南面。

15.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立足岳阳楼下,楼的全貌和湖的浩荡开阔尽收诗人眼底。

B. 颔联下句本是写月出山口,却说是山衔来美好之月,想象新颖。

C. 颈联描写诗人在岳阳楼休憩饮酒,浮想联翩,仿佛在天上云间。

D. 尾联写诗人醉酒后,习习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气韵生动。

16. 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注重词语锤炼,首联“尽”“开”二字精炼传神,营造出辽远意境。

B. 运用比喻手法,把“愁心”比作大雁,表现诗人遇救的愉悦心情。

C. 运用夸张手法,用“云间”“天上”极力表现岳阳楼的高耸入云。

D. 运用烘托手法,全诗没有句直接描写楼高,却无处不显出楼高。

题型及考查内容:

设置的题型以两道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共6分,常问“不恰当”的一项。常考内容(写什么)、手法(怎么写)、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一、必要的知识储备

1.古诗歌情感常见类型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诚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2.情感术语

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二、准确揣摩学考古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步骤

1. 关注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永遇乐•京口北固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关注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关注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知人论世

李白:怀才不遇,不畏权贵;风格豪放飘逸

杜甫:饱受战乱,忧国忧民;风格沉郁顿挫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人,不慕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洒脱恬淡

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婚后与丈夫的甜蜜离思,晚年国破家亡后的凄怆

苏轼:政治上屡遭挫折,但豁达豪迈,词风豪放

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词风豪迈悲壮

4.关注注释

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5.关注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

可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愤、凄、喜、乐、怜、泪、闲、怅等词语,为情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应引起注意。

三、练习巩固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来表现秋的来临,并寓情于景,把主观和客观、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B.“云中”三句句式倒装,句意是:我站在明月朗照的西楼上,仰头看到大雁飞回来,让我浮想联翩,会有谁托它为我捎来书信呢?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即景比兴,既叹息自己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又感慨自己的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从中可见词人内心孤独寂寞。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出了夫妻虽然分处两地,但彼此之间却是寄相思于彼此都思念牵挂着对方,足见两人之心心相印。

2.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主要写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直抒胸臆,写离愁无法排遣。

B.“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不仅点明时令为秋,而且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作者的孤独闲愁情怀。

C.“云中......月满西楼”这三句展示的意境是属于作者的主观臆想,但却饱含着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下片最后三句新颖别致,词人对愁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使读者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B.首联写细草在微风中飘摇,孤船漂泊独立长夜,营造了孤寂凄凉无助的氛围,衬托作者的心情。

C.颔联中“垂”“涌”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展现了平原的广阔无边和江水浩荡奔涌,意境开阔旷远,衬托出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表现出诗人开襟旷远的喜悦之情。

D.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一、二句写近景,三、四句写远景,景中寓情,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

B.颈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表达出凄凉之情。

C.颈联运用反语手法,立意含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诗人才华出众,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本应得到重用,却一直怀才不遇,遭受排挤,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D.尾联采用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为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直接表达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外还有嗅觉

2.C 不是“主观臆想”,是眼前景象

1.C 用宏达广阔之景反衬内心的孤寂,表达诗人的哀凉之情,乐景衬哀情

2.D 不是“直接”,是间接,借景抒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