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父母改进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水平呢(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

导语:父母改进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水平?

利他行为指的是一种不为获得任何报酬的高层次助人行为。

研究发现,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助人行为,个体的利他行为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受助者尽快走出困境,还能够通过其个体的利他行为来改善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形象和人际关系,获得其他成员的尊重和喜爱,提高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然而,随着如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信任感越来越低,助人意愿也进一步减少。因此,探究影响利他行为的机制及如何改善个体的利他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结构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单位,对青少年的人格、社会品质及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些研究者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发展的影响中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长大后的人格、行为等方面有不同的影响。

总体来说,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促进利他行为的发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提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对塑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健全人格和行为有重要意义。

道德能够调节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能够调整个体与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并维持社会稳定。

只有当个体接受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价值观时,道德规范才能够成为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反之,则不能对个体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虽然个体能够通过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行为准则来指导行为,从而有效地阻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然而个体的社会行为并不总是与其内在的道德标准相一致的。

因此,Bandura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道德推脱,认为它是一种特定的认知倾向,指人们在做出某种行为后会重新定义这种行为,通过寻找外部借口、转移责任归因或寻找替罪羊等方式来说服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

减少自我责备,降低对受害者的内疚和自责,从而在认知上缓解个体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之间的失调。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并通过道德推脱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主要集中于考察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及道德推理的关系,或者是与攻击行为及不道德行为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共情、道德推脱及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中,共情中的观点采择能够在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的网络过激行为中产生影响。

林沐雨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也发现了特质共情在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中起着调节效应。说明共情在影响个体行为中可能是作为一个调节变量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共情在道德推脱与利他行为中是否具有调节效应还需进一步验证。

大学阶段是我国青少年在经历青春期后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利他思想和行为,将有利于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做出利他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调查,进一步探讨道德推脱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共情在道德推脱和利他行为关系中是否起调节作用。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共情在其关系中起何作用。通过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的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共情和利他行为关系的研究。

进一步丰富我国利他行为和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在这方面的本土化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等的研究,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缓和亲子关系,使其子女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供帮助。

一、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在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中各维度与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时,研究结果发现了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维度与利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但是,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利他行为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同时使用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对利他行为进行回归分析,只有父母情感温暖维度的回归系数显著。

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显著,即父母情感温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利他行为,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够解释8%的利他行为的变异量。

父母情感温暖与利他行为的显著相关表明,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品格,如果父母在对子女的养育过程中投入的情感温暖和关怀程度越多,子女越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

虽然在研究中,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能够负向预测利他行为,但是与利他行为并不显著相关,这可能与被试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关。

因为在研究中的被试均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且我国的主流文化也是倡导助人为乐,要积极的帮助周围的人,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尽管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减少利他行为的做出,但是并不是很明显。

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检验了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道德推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道德推脱存在显著相关。

其中,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拒绝维度显著正向预测道德推脱,父母情感温暖维度显著负向预测道德推脱,但与父母过度保护干涉维度显著正向预测道德推脱这一研究结果不一致。

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道德推脱的相关性表明,当子女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越温暖,得到的支持越多,其道德推脱水平越低。

反之当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消极的教养方式时,子女更有可能采用道德推脱机制来推卸自身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开脱。

从道德推脱总体得分情况来看,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整体不高,这可能和当今倡导采用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关。

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采用更为温暖、沟通和理解支持的鼓励型教养方式对待子女,以往传统的、过度干涉的惩罚型的教养方式也渐渐地向情感温暖型的鼓励型教养方式进行转变。

所以当被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怀和支持程度越高时,被试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更有可能考虑他人的立场,勇于承担责任,减少道德推脱。

二、道德推脱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往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社会化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通过对子女的教导,将其价值观、行为及道德观等传递给子女,从而影响子女在今后的社会行为。

情感温暖型的父母通过与子女的互动,经常与之交流并尊重子女的意见,能够让子女更富有同情心,促进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否则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就会变得较为冷漠或顺从,并不太愿意做出利他行为,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研究通过加入道德推脱变量来对其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验证了道德推脱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抑制道德推脱,而高道德推脱能够显著抑制利他行为。

由于道德推脱是一种通过重新定义个体头脑中的认知来合理化其行为的认知倾向,所以在消极的教养方式下,子女很少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怀与理解。

子女在寻求父母认可或避免父母惩罚时更有可能通过责任转移等道德推脱机制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解,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是其他人造成的,进而更容易做出伤害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相反,如果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得到的是温和、平等沟通的教养方式,父母将其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子女并将其内化成道德标准,子女在做出行为时也会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降低道德推脱,进而促进利他行为的形成。

三、共情在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与利他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共情是通过站在他人的情感立场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心理特质,当个体处于高共情水平下,这时个体如果做出了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他就会产生自责或内疚的情绪。

为了能够达到个体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消除内心的不舒适感,就会减少道德推脱并出现助人或利他行为。

相反在低共情水平下,由于不能激活高道德推脱个体与他人情绪的共鸣,高道德推脱个体也不能从他人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所以这时个体也不会因为减少内心的内疚或自责去做出利他行为。

共情并没有进一步调节道德推脱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利他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即对于共情水平低的个体而言,道德推脱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存在中介作用,对于共情水平高的个体而言,上述中介作用不存在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验证。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