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诸葛亮临终前阿斗提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

导语:诸葛亮临终前,阿斗派人问个问题,诸葛亮恍然大悟:他傻都是装的

在历史上,“阿斗”并不是一个好评价,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对这个名字的最大影响者刘禅实在是“太菜了”,菜到了即使有“多智近乎于妖”的诸葛亮辅佐他,他却依旧成了蜀国的亡国之君。

但能够当蜀汉的皇帝,还是在另外两大强敌的环伺下一当就是几十年,刘禅真的只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这个问题或许在后人眼里是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是在诸葛亮心里,或许是有一个答案,因为就在诸葛亮去世前不久,刘禅的使者前来和他一番长谈,临走时的一个问题,算是给诸葛亮吃下了一个定心丸——这个傻小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傻啊。

不容易的阿斗

刘禅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

在还是一个婴儿时,刘禅就和赵云二人在长坂坡大破曹军,七进七出那是嗷嗷乱杀,赵云负责乱杀,刘禅负责“嗷嗷”地哭。

五六岁时又差点被自己的小妈孙夫人“拐带”回了江东,还是赵云、张飞拦下了他,不然可能刘禅就成了江东威胁刘备的筹码。

一直到刘备登基之后,他才终于被立为了太子,跟随诸葛亮学习治国之道,并且为了能够让刘禅“不偏科”,刘备还让他好好练习兵马骑射,在成都以北有一座山,因为刘禅在这里学习骑射,这座山也就被称为了“射山”。

射山,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

章武三年,刘备驾崩了,刘禅登基,新兴的蜀汉迎来了它的第二任主人,但在实际上,蜀汉的政治却是没有掌握在刘禅手中。

因为刘禅太年轻了,此时的他也不过才十六岁,所以刘备还是将托孤重任给了诸葛亮,并且是“君可自取”的托孤之命。

从此刘禅就有了一个相父,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蜀汉的一切军政大权,也就全都交到了诸葛亮手上,刘禅则是继续“静心学习”。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的这些年里,他也是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尤其是在对刘备未完成的理想上更是孜孜不倦,六出祁山以求复兴汉室。

但终究是天命难违,终究是时不我与,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击败司马懿,反而是因为“事多食少”而累的病倒了。

这是建兴十二年的秋天,诸葛亮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他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恰好在此时,刘禅的使者李福来了。

这李福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李家也是益州的大户,李福的父亲李权被刘璋的父亲刘焉杀了,在刘备入主益州后,李福也归顺了刘备,一直到现在,已经升官到了尚书仆射。

见是李福到了,诸葛亮连忙问道:“可是圣上有什么旨意吗?”

李福拉住了诸葛亮的手:“是圣上得知您卧病在床,特地让我来探望您的。”

诸葛亮点了点头:“圣上可还说什么了吗?”

李福闻言这才和诸葛亮谈论起来了家国大事,临走之时还是依依不舍,但诸葛亮看着李福的背影却只是微微一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李福便又回来了,看着诸葛亮有些为难地道:“我想起来了陛下让我问您一个事,上次走得匆忙,我给忘了。”

看着满脸通红的李福,诸葛亮只是笑着点头,告诉了他两个字,但这也是让李福大吃一惊。

这个问题,相父很满意

李福去而复返,这是为什么呢?他是忘了刘禅的什么问题呢?

正是诸葛亮的接班人问题,也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谁来当蜀汉的丞相。

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三国志·裴注·蜀书·十五》

而诸葛亮似乎也是意料到了这个问题,便直接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蒋琬。”

李福点了点头:“看来丞相您是知道的,那么蒋琬之后呢?”

诸葛亮又道:“费祎可以接任。”

“那么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这次摇了摇头,没再说话。

李福见状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便回去复命了。

而诸葛亮看着李福离去的背影,却是一声苦笑,给刘禅写好了一封遗表,让人连夜送到了成都。

终于在不久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诸葛亮陨落了,而远在成都的刘禅,也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接到了诸葛亮的遗表,这里面充满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殷切之情,也有诸葛亮对自己身后事的嘱托:“我家里有桑树,有田地,我的后代可以自食其力,陛下不要对他们特别照顾,我死后薄葬即可。”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亮自表后主》

刘禅看着诸葛亮的遗表潸然泪下,从此他再也没有相父了,而诸葛亮临走之际或许是安慰的,因为他知道刘禅并不完全是一个“傻小子”。

为什么说刘禅让李福问谁能接替诸葛亮的班,就让诸葛亮明白了这点呢?

首先刘禅能够来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他也知道相父不可能永远跟着自己,自己要为未来打算,这就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再从李福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益州派”。

在蜀汉集团内,一直以来都有两大集团,那就是刘备原来的老班底“荆州派”,和他到了益州后需要安抚的“益州派”。

李福作为益州派,能够被刘禅派来问这种“托相大事”,足可见刘禅对其的重视。

众所周知,刘禅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那么刘禅自然是会更亲近“荆州派”,但现在看来,刘禅很明显掌握了平衡术,能够平衡这两派之间的关系,这是让诸葛亮非常欣慰的一个点。

再就是李福一直追问“然后呢”这样的一个态度。

李福为什么一直追问“然后呢?”

这不是他希望诸葛亮推荐自己当丞相,李福没有这个能力他自己应该知道。

那么这就是刘禅让他问的了,刘禅希望听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

或者说他希望听到诸葛亮对哪些人的安排呢?

这就要说到蜀汉当时的政治环境了,诸葛亮执掌蜀汉十年时间,事无巨细都是他在做主,刘禅只是作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叫什么,“政由诸葛,祭则寡人”。

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了。

所以刘禅最关心的是他自己的权力问题,他最想知道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是不是也会被继承,诸葛亮的儿子是怎么安排的。

自古以来皇帝的权力那是可以继承的,但没听说过丞相的权力是能被继承的,诸葛亮显然是想到了这点,所以他会给刘禅上了遗表——我的子孙就随他们去吧,我不会让他们来继承我的权力,毕竟看到当初的那个傻阿斗现在有掌控欲了,相父心里也很高兴啊。

而刘禅看到遗表,或许是真的能够明白了诸葛亮对自己如父般的感情,这是宁可放弃了“自取”之权,也要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情,毕竟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啊。

而在这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也证明了诸葛亮没有想错,刘禅对自己的情意并不糊涂。

跳梁小丑

诸葛亮的葬礼上,蜀汉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堪称举国缟素,更有甚者直接哭死在地,毕竟这是护了蜀汉十年的丞相啊。

但就在众人声泪俱下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拍手高呼:“死的好啊!”

谁敢犯如此忌讳,敢动蜀汉的逆鳞,却是一个名叫李邈的大臣。

这个李邈原本是刘璋的旧部,在刘备拿下益州后的第一次年会上,李邈竟然公然嘲讽刘备:“您来帮刘璋讨伐张鲁,现在张鲁好好的刘璋却先玩完了,这恐怕不是君子该干的事吧。”

刘备闻言忍怒道:“那我进成都时,也没见您帮刘璋啊。”

李邈昂首:“我是实力不足,我要是有实力早就直接把你赶走了。”

气得刘备就要下令诛杀李邈,还是诸葛亮站出来为李邈求情,李邈这才逃过一死。

后来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结果战争失利,诸葛亮要将马谡斩首,又是李邈站出用“君子之说”劝诸葛亮,让诸葛亮大度一点。

诸葛亮看着这个只会吊书袋的榆木疙瘩,叹了口气,直接让人把他送回了成都。

而如今他竟然跳了出来,声称诸葛亮去世乃是好事,原来在他给刘禅的上疏中将诸葛亮比作了霍光、吕禄,声称诸葛亮统兵在外就是刘禅的威胁,现在他去世了,那我们不打魏国了,魏国也就不打我们了,世界和平了。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三国志.蜀书·李邵传》

刘禅看着这份奏疏,一时之间竟然无话可说,李邈见刘禅这个反应,还以为是自己猜中了皇帝的心,刘禅正琢磨怎么奖赏自己呢。

也是很快,李邈就得到了刘禅的奖励——关进监狱,择期斩首。

后主怒,下狱诛之——《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

相父为了让我这个皇帝当得安心,连他自己儿子都不管了,我岂能容你在这诋毁相父,不杀你,我对不起天下人。

就这样,李邈成了刘禅唯二下令处死的大臣之一。

另外一个名叫刘琰,他更狠,直接对外宣称刘禅和自己老婆有染,这种事情哪个皇帝脸上都挂不住,刘琰死的也不冤。

那么这李邈是哪根筋搭错了,非要去侮辱诸葛亮呢?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当一个儒生读书读死了,那么成为一个圣人的标准在他心里就会非常极端且畸形——在历史上留名就可以了。

不管是什么名,只要有我的名,那么我这书就是没白读,孔圣人青史留名,我也青史留名,那四舍五入我等于孔圣人。

所以李邈才会拼尽全力去出这个风头,其实他也是成功的,如果他没去侮辱诸葛亮,如果他不是刘禅杀的唯二大臣之一,那么谁会记得他呢?我们今天又怎么会写到他呢?

但刘禅这一杀,也是杀出了刘备昭烈皇帝的一点遗风——恩仇必报,我的相父,不容任何人侮辱。

而另一件事,则就要说到蜀汉灭亡之后了,没错,正是刘禅面对司马昭的机敏。

乐不思蜀

在蜀汉灭亡,刘禅被带回洛阳之后,司马昭对其也并不是很放心,毕竟这是曾经三足鼎立的一方之主啊。

一日司马昭设宴邀请刘禅,宴席上摆的都是地道的川菜,中间演奏的都是地道的蜀乐,一众蜀汉老臣们见状,无不低下头暗自神伤,感怀过往时光。

唯有刘禅大口吃着酒菜,欣赏着音乐,高兴地连连拍手。

司马昭见状笑道:“安乐公在洛阳住了许久,可是思念蜀地啊。”

刘禅一挥手,指着正在演奏的乐队道:“您这有吃有喝,还啥也不用干,这么快乐的地方去哪找,我思念蜀地干嘛。”

一旁的大臣郤正实在看不下去了,悄悄一拉刘禅的袖子,对他低声耳语道:“您这么回答也太丢人了,您好歹装装难受的样子,说您的家人都在蜀地,怎么能不想念呢。”

过了片刻,司马昭看刘禅喝的差不多了,果真也假装喝醉了问刘禅:“您真的不想蜀地吗?”

刘禅沉重地叹了口气,抬起头看了半天房梁,才摇着头说:“我爸爸的坟墓在蜀地,我儿子的坟墓也在蜀地,我怎么能不想啊。”

司马昭看了他一眼,笑道:“这是您心里话吗?该不是这里哪位大人教您的吧。”

刘禅一听顿时一拍手:“哎,你咋知道的,这就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闻言也是大笑,这扶不起的阿斗,我还管他干什么呢。

没错,这正是“乐不思蜀”这个典故的由来。

后来也有很多人说阿斗这个表现太怂了,但要真一开始就按照郤正说的来,那么阿斗会怎么样呢?怕不是连夜就被司马昭一杯毒酒送走了。

其实按照历史来看,阿斗还真是所有“二代皇帝”之中活得最长,在位最久的。

阿斗公元223年登基,263年去了洛阳,在位四十年,活了65岁,曹丕在位6年,活了39岁,孙亮更是在位6年,只活了17岁。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阿斗还真不傻,毕竟哪有傻的人能够“笑到最后呢”。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