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背影》第三课时教学后记怎么写(背影第三课时教案)

导语:《背影》第三课时教学后记

前两课时已经将主要内容及重点段落进行了学习与分析,也对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情感变化的原因做了探索与引导。这节课主要赏析语言,处理课后习题,进行了拓展写作练习。

语言赏析

1、用词考究。

如本已“说定”不送,如果用“说过”就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的再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的茶房,说明父亲嘱咐的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之多,唯恐有半点疏漏。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简单。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服。

2、语言朴素中见真情。

文章第六段是最扣人心弦的这一段,文段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用特写镜头精细的描写了爬月台的动作:“探,爬,攀,缩,倾”,父亲如此费力去坚持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是真挚而深厚的父爱自然流露。“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难了。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的样子,这一句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如此,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铁道爬上爬下也比较艰难,但为了消除儿子心里的不安故作轻松来安慰儿子,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是心甘情愿的。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仍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面没人”儿子的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这样的细心嘱咐,真是对儿子怜惜体贴关照。

当父亲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语言朴素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但富有真情的文字终会令人动容。

重点课后习题的处理

文章以《背影》为题,作用是什么?

背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回忆与近况串联起来。

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是儿子与父亲情感变化的交汇点,是父子关系的转折点。

文中的父亲面对丧亲,失业,典卖,借钱的重重困难时,有“事已至此,不必难过”的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浦口送行时,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儿子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又更多的表现出他慈爱的一面。

拓展写作练习

充分联想,仿照第六自然段的特写镜头,精要描述生活中的人物。

利用自习的时间,我让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片段分享并进行了师生点评。

学生甲分享的是姥姥的眼神。

学生乙分享了父亲在上班快要迟到的情况下,坚持送自己上学。

学生丙分享了早上父亲送他上学,学习了《背影》后,注意到电动车座上父亲的背影。

虽然学生的分享比较稚嫩,但是情感的熏陶使他们注意到了生活中情感表达的细节,进行口头作文也算是一个新的尝试。

处理完本课的课后习题,这节课就算是讲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透。希望在今后讲这课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参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