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怎样处理义和利的关系)

导语:干货!一部三国,讲透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堪称教科书典范,收藏了

义与利的关系具有普遍性,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无不牵涉这一关系,而不同的人处理义利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不同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呢?一部三国,讲透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堪称教科书典范。其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义与利面前的选择,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看看你会选哪一个?

一、见利忘义

所谓见利忘义,就是把义与利给割裂开来,把利看得至高无上,一切以利为中心,为满足利益或贪欲而不择手段,置道义于不顾。

在三国各色人物之中,说到见利忘义,吕布可以说是典型,一匹赤兔马,几颗珍珠,就能诱使他杀掉义父丁原;一名美女貂蝉,就能引得他杀了干爹董卓。吕布的失败,除有勇无谋外,与他见利忘义、失掉人心有极大关系。

张鲁的谋士杨松也是典型的见利忘义,诸葛亮通过暗送金银,使他挑拨离间,迫使马超叛逃张鲁,归顺刘备。贾诩也曾送杨松以金帛,使其拨弄是非,迫使庞德归附曹操。杨松还为曹操做内应,将他的主子张鲁的基业全部葬送,但他最终还是被曹操以卖主求荣之罪,枭首示众。吕布和杨松的结局,其实就代表着大部分见利忘义者的结局。

二、单纯求义

在义之外、之上都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不能为了狭隘的义就什么也不管不顾。比如,关羽被曹操俘获后,不为地位、金钱、美女所动,对大哥刘备始终不失义气,这种舍利求义的行为无疑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关羽为了“义”的空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把头号敌人曹操放走,把本可争取到自己一边的孙权推向曹操,像这样的“义举”,就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应引以为戒。

另外,还有一个人的做法更是走向了极端,演义第十九回说,刘备被吕布打败后,匹马逃难,寻小路投奔许都,途中投宿到猎户刘安家里,结果刘安因为找不到野味招待刘备,竟然杀妻以食之。刘安如此求义,真是荒唐可笑,也是可悲可叹。

三、以义取利

义与利并非水火不容,也有统一的一面。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不受,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因为刘备素有匡扶汉室的大志,然而从举事以来,未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现在有人拱手送给他一块现成的地盘,他却拒而不受,可谓“迂腐”。

然而,陶谦病死第二天,徐州百姓就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生存。”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刘备“无奈”之下,只好答应权领徐州事。在当时场合下,刘备越推辞,越显出他是仁义之士,而百姓越希望这样的人掌管徐州。其结果是刘备既以义征服了百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试想,在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假如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结果会怎样呢?刘备的一生,都是以“义”行事,所得到的远远超过所付出的。曹操在以义取利上也是高手,比如,在消灭袁绍势力平常定冀州后,免去了当地的租税,这让他少收了不少钱粮,但却换来了民众的真心拥戴,使袁绍统治多年的地盘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以义取利,把义当成实现利的手段,便可一举两得,也才是处理义利关系的最正确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