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现代汉语语法讲座:复句

现代汉语语法讲座:复句,现代汉语复句是什么意思

姚老师讲语法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一)看句子的结构

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但其中某个成分可以是主谓短语或复句形式;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句子成分,其中一套不作另一套的句子成分。

我早就了解,他没上过大学。(单句)/ 我早就了解他,没上过大学。(复句)

晚霞在东,表示近几天天气晴朗。(单句)/晚霞在东,近几天将会天气晴朗。(复句)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毫不相干。(复句形式作主语,单句)/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复句)

(二)看是否用逗号

并列或连动短语作谓语的单句,谓语内部不用逗号;并列复句,分句之间要用逗号。

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单句)/ 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复句)

我去超市买日用品。(单句)/ 我去超市,买日用品。(复句)

(三)看逗号前后的关系

单句内逗号前后是被陈述与陈述、支配与被支配、修饰与被修饰等关系;复句内逗号前后是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他的两个姐姐,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医生。(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单句)/ 他有两个姐姐,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医生。(总分、并列关系,复句)

回到祖国时,她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单句)/ 回到祖国,她心里是多么高兴啊!(承接关系,复句)

(四)看关联词语的使用

单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但关联词语也可用在单句中关联句子成分,或用在充当单句成分的复句形式中;复句常用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但也有复句不用关联词语。

即使能一次写成的文章,仍可以继续修改。(关联词语关联句子成分,单句)/ 即使能一次写成文章,仍可以继续修改。(复句)

历史将证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关联词语用在充当单句成分的复句形式中,单句)/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复句)

汽车停住,车门打开,机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用关联词语,复句)

区分单句和复句,主要看句子的结构,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即有几套句子成分。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但其中某个成分可以是主谓短语或复句形式;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句子成分,其中一套不作另一套的成分。

【课后练习】

区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单句,哪些是复句。

1. 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2. 因为下雨的缘故,他不来了。

3.前面有个叫雷公岩的地方,很陡。

4.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

5.麦穗长,粒饱满,是这种麦种的特点。

6. 我买了两本书,《红楼梦》和《李自成》。

7. 由于骄傲自满,他在前进的道路上落伍了。

8.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9.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

10.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异路人指路。

复句由单句构成,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根据复句里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复句分为并列、承接、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目的复句等。

(一)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没有主次之分。

1.平列式 几个分句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或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同时存在。

关联词语:也 / 又 / 还 / 同时 / 同样 / 既……也(又)/ 又……又 / 也……也 / 一边……一边 / 有时……有时 / 一会儿……一会儿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打电话。/ 她回答得那么流利自然,又记得那么真切。/ 他不故意地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谁。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 多么温暖的太阳,多么明媚的春天!

2.对照式 两个分句表示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情况。

关联词语:而 / 而是 / 不是……而是 / 是……而不是

这事不是你错,而是我错。/ 他是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二)承接复句

各分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关联词语:就 / 又 / 也 / 还 / 便 / 才 / 于是 / 接着 / 然后 / 继而 / 终于 / 首先……然后 / 刚……就 / 一……就

司机下了车,乘客也跟着下去。/ 他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又埋下头继续写作。/ 刚立春,天气就异乎寻常地热起来。/ 我一接到电话,就赶过来了。/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他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溜了出去。

(三)解说复句

一个分句说明某种情况,其余分句对这种情况加以解释说明。

1.解说式 后面分句对前面分句进行解释或说明。

关联词语:就是 / 那就是 / 就是说 / 换句话说

杨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繁殖。/ 笔记本的摄像头怎么调焦距,换句话说,有没有什么软件可以辅助摄像头调焦距。

这种解说复句许多不用关联词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恒星都很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 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2.总分式 一个分句总说某种情况,其余分句分别说明这种情况的各个方面。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这几天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音乐笔记》,一本是《名人传记》。 这两句先总说,后分说。

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观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一个是作家,三姐妹都很出色。 这两句先分说,后总说。

(四)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

1.顺进式 后面分句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推进一层。

关联词语:而且 / 并且 / 甚至 / 连 / 更 / 况且 / 何况 /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还、也、更、又) / 尚且……何况(更、就)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在场的人笑了,有的甚至笑弯了腰。/ 见面尚且怕,就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老人尚且坚持锻炼,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这东西城里也买不到,何况乡下呢?

2.逆进式 前一分句常常从否定方面说,表示“不怎样”或“没有怎样”,后一分句则从肯定方面说,“反倒怎样”,从相反方向把意思推进一层。

关联词语:反而 / 相反 / 不但不(不仅没有)……反而(相反)

她那样打扮,不仅没有增添光彩,反而更难看了。/ 他不但不惧怕困难,相反迎着困难前进。/ 文章过于冗长,反而有损于主题的表达。

【课后练习】

指出下面复句的类型。

1.他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回答问题。

2.我们是创业的一代,而不是享清福的一代。

3.新生的必然代替腐朽的,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这个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4.从包里拿出一张图纸,铺在炕上,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

5.观众席里坐满了人,连靠墙的两边通道上都站满了人。

6.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有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7.他不但没有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指标,反而使企业负债累累。

8.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宽容大度,我们应该永远保持这种心态。

9.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10.学识渊博的专家尚且勤学不怠,何况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呢?

(一)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情况,表示从中作出选择或取舍。

1.未定式 提出几种情况,说话者未作取舍,让别人选择。

关联词语:或 / 或者 / 还是 / 抑或 / 是……还是 / 或者……或者 / 也许……也许 / 要么 / 要不 / 不是……就是 / 要么……要么

孩子们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玩石子。/ 晚上你是看电视,还是看小说?/ 这块地庄稼没长好,或许是因为缺水,或许是因为缺肥。 以上三个句子表示几种情况或此或彼,还可以全选,选择是相容的。

我们去学校,要不就回家。/ 他不是在家读书,就是钻进电脑房。/ 要么我们把洪水挡住,要么我们让洪水淹没了。 以上三个句子,表示几种情况非此即彼,只能选择一种,选择是不相容的。

这本书或者让你先看,或者让他先看。/ 只一张电影票,是你去,还是我去? 这两个句子也是不相容的。可见,“或者……或者”“是……还是”等关联词语既可以用于相容的选择复句,又可以用于不相容的选择复句。

2.已定式 提出两种情况,说话者已经有所取舍,不要别人再作选择。

关联词语:还不如 / 倒不如 / 与其……不如(宁可、毋宁)/ 宁可(宁、宁愿、宁肯)……也不(不、也要)

你这样做太慢了,倒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与其强攻,不如智取。/ 与其大家一起陷入下岗的困境,宁可先让一部分人找到出路。/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以上四句是先舍后取。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可把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也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宁愿丢了这顶乌纱帽,也不能玷污了一世的清白。/ 我宁肯轰轰烈烈地过几年,也不愿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以上四句是先取后舍。

(二)转折复句

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后面分句转而陈述与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关联词语:但 / 但是 / 偏偏 / 反倒 / 倒也 / 却 / 可 / 可是 / 而 / 不过 / 其实 / 虽然(虽、虽则、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却、而、可是、还、也)

春节过后,虽然雨雪纷飞,但江南的原野上却是一片绿色。/ 太阳尽管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离我们也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却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写一手好字。/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过必须用坚强的毅力去开创。/ 他这个人做错了事,很少用书面或口头作检查,只是用行动来改正。

转折复句有时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困难很多,他一点也不怕。

(三)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表示某种原因,后面分句表示所产生的结果。

1.说明式 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情况,后面分句说明这种事实所导致的结果。

关联词语:由于 / 因此 / 因而 / 故而 / 所以 / 以致 / 致使 / 因为 / 因为……所以 / 由于……因而(因此)

因为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脚下更感到柔软。/ 大家因为时常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尽的,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他在一次战斗中迷失了道路,以致误失了战机。

说明式因果复句,有时可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我之所以喜爱春天,是因为她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不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有些说明式因果复句不用关联词语。他优柔寡断,错失了难得的良机。/ 院子里大概是起了风,梨树的枝叶不停地晃动。

2.推论式 前面分句提出某种已经发生的状况,后面分句推断出应该如此的结果。

关联词语:可见 / 足见 / 既然……就(那么)

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再埋怨自己了。/ 接连来了几次电话,可见情况十分紧急。/ 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论文,足见他的功底深厚。

推论式因果复句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太阳可以有行星,为什么别的恒星不能有呢?

【课后练习】

指出下面复句的类型。

1.与其请他远道来帮忙,不如我们自己想办法。

2.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3.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

4.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

5.从石缝里它也能长出枝叶来,可见这种植物生命力之强。

6.我深深地同情她,可又生怕这个任性的姑娘真的离开自己的球场。

7.既然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他怎么会听不见呢?

8.尽管有些新人成就超过了老师,他们老师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

9.我国的森林,过去遭受滥伐,致使林区还不到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十。

10.激光颜色最单纯,而我们平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

(一)假设复句

前面分句假设某种情况,后面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发生以后产生的结果。

1.顺承式 前面分句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面分句顺着说明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出现某种结果,结果与假设是一致的。

关联词语:那么 / 便 / 不然 / 否则 / 要是 / 要不是 / 如果(如若、假使、假如、倘使、要是、要不是)……那么(就、便、则、也)

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 倘若连石缝中的小草也在这样顽强地伸展自己的身躯,那么,已经开过花的小树,难道就甘心在寒霜侵袭中凋敝吗? / 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

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不把这件事情忘掉,你永远走不出感情的误区。

2.让步式 前面分句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是事实,后面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

关联词语:也 / 还 / 即使(哪怕、纵然、纵使、就算、再)……也(还)

游览者即使就极小的范围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宝石哪怕混在垃圾堆里,也仍然晶莹夺目。/我纵然尽最大的努力,也无法传达出这些诗的音乐美。/ 就算真的下岗,他也能用自己的本事去修理家用电器,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

(二)条件复句

前面分句提出某个条件,后面分句表示满足这个条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1.充分条件式 前面分句提出某个充分条件,后面分句说明有了这个条件,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但不排斥其他条件也会产生这个结果。

关联词语:就 / 便 / 只要(一旦)……就(便)

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永远固定下来。/ 一旦掌握了要领,就很容易深入下去了。

2.必要条件式 前面分句提出某个必要条件,强调非有这个条件不可,后面分句说明有了这个条件,才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关联词语:才 / 除非 / 只有(唯有)……才 / 除非……才(不、否则)

正是有了你的帮助,他才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掌握好现代科学技术。 这两句从正面提出必须具备某个条件。

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这遍山的杜鹃花。 这一句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条件。

在工作中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除非他不工作。 这一句把条件放在后面。

3.无条件式 前面分句先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关联词语: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也)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都不要失去理想。/ 不论什么时候找到他,他总是很真诚、很热心地对待我们。/ 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变革迟早总是要出现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三)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某种行为,另一个分句表示该行为的目的。

关联词语:为 / 为了 / 以 / 以便 / 用来 / 用以 / 好 / 好让 / 以免 / 免得 / 省得

为了判断正确,常常需要时间。 这一句目的在前,行为在后。

我愿意跟他们谈谈自己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代价。/ 我们早点上车,好替奶奶找个座位。 这两句行为在前,目的在后。

以上几句从积极方面说明要达到的目的。

这段时间学校保卫部门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你最好先打电话联系一下,免得他来回空跑。/ 你来得正好,省得我又要去找你。

以上几句从消极方面说明要避免发生的情况。

目的复句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人们纪念他,种了许多松柏树。

【课后练习】

指出下边复句的类型。

1.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2.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4.纵有千难万险,我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也不动摇。

5.我们要加强法制,用以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

6.你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7.除非是到了春天,你才能看到遍山的杜鹃花。

8.我们不应该迷信书本,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

9.齐先生无用武之地,难道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

10.错误,尽管在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其实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

11.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好本领。

12.在中国版图上,有一块小小的羊头状的地方,那就是豫中平原了。

(一)什么是紧缩复句

有些复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取消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分句之间不用标点符号,省去某些词语,用类似单句的形式来表达复句的内容,这种句子就是紧缩复句。

他想说话,但说不出来。(一般复句)/ 他想说话说不出来(紧缩复句)

因为人多,所以力量大。(一般复句)/ 人多力量大(紧缩复句)

如果想吃粮食,就要种田。(一般复句)/ 想吃粮食要种田。(紧缩复句)

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一般复句)/ 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紧缩复句)

(二)紧缩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看句子内部有无关联词语

有关联词语,是紧缩复句。

他既不吸烟也不喝酒。(并列复句)/ 下了火车就去找他。(条件复句)

无关联词语,可能是单句。

他不吸烟不喝酒。(单句)/ 下了火车去找他。(单句)

2.如果句子内部无关联词语,看前后两部分的主语

前后两部分主语不同,是紧缩复句。

雪怕太阳草怕霜。(并列复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承接复句)天下大雨他没来。(因果复句)/ 这里出了事情你负责。(假设复句)/ 人勤地不懒。(条件复句)

前后两部分主语相同,可能是单句。

晚上他看电视、读报纸。(单句)/ 下午我去健身馆游泳。(单句)

3.如果前后两部分主语相同,看谓语内部的结构关系

谓语内部是转折、假设、条件关系,是紧缩复句。

他想走回去走不动了。(转折复句)/ 你怕丢人快走开。(假设复句)他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条件复句)

谓语内部是并列、连动(先与后、因与果、方式与目的)关系,是单句。

我们爱祖国爱家乡。(单句)/ 我们吃了晚饭去广场。(单句)/ 妈妈有事去了外婆家。(单句)/ 我去图书馆借本书。(单句)

(三)从主语出现的情况看缩紧复句

1.两个分句的主语都出现。

我已经道了歉他还不依不饶。(转折复句)/ 困难再大我们也能克服。(假设复句)/ 人在阵地就在。(条件复句)

2.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只出现前一个。

天塌下来擎得起。(假设复句)/ 别人问了才回答。(条件复句)

3.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在前一处出现。

我们不达目的不罢休。(假设复句)/ 她闲着就无聊。(条件复句)

4.两个分句主语都不出现。

偷鸡不着蚀把米。(转折复句)/ 搬得不快打嘴吧。(假设复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条件复句)

(四)从关联词语使用的情况看紧缩复句

1.成对使用一组关联词语。

学习语言非下苦功不可。(假设复句)/ 你再说得好听也不管用。(假设复句)/ 老师一讲他就懂了。(条件复句)

2.单用一个关联词语。

手提着鞭子却不敢打。(转折复句)/ 没有泥土就长不出花木。(假设复句)/ 煮熟了还不能吃吗?(条件复句)

3.不用关联词语。

他想说话说不出。(转折复句)/ 出了问题来找我。(假设复句)/ 井掏三遍吃好水。(条件复句)

【课后练习】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紧缩复句,并作结构分析。

1.这雨越下越大。

2.你再忙也得去。

3.他坐下来看书。

4.秤砣虽小压千斤。

5.小车不倒只管推。

6.我们不打不亲热。

7.别人问了才回答。

8.他喝了一口水躺下了。

9.是你去做还是我去做?

10.不戴眼镜也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