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朝鲜科举考什么(朝鲜王朝科举制度)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朝鲜古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名目复杂,重文轻武应时而变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朝鲜科举考什么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朝鲜科举考什么(朝鲜王朝科举制度)

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都存在一套适合本社会的官员选拔制度,朝鲜古代社会也存在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而且这一制度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朝鲜古代的科举制度设立于高丽王朝时期,直到1894年,朝鲜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代之以引自欧洲的教育制度,但所教授的内容仍然是科举制度下的旧式内容,由此,存在了九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朝鲜被废除了。

科举制度在朝鲜古代社会的存在,是朝鲜国王为了选拔出文臣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依靠文臣势力制约武臣势力,改变朝鲜古代经常出现的武臣干政现象。

然而,科举制度只完成了一半的使命,只为朝鲜国王挑选了大量拥护自己统治的文臣,但依旧没能抑制住武臣的叛乱。

武臣叛乱之后,高丽国王为巩固政权,只能依附强大的元朝,而科举制度也相应成为元朝科举制度的一部分。朝鲜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同样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一、朝鲜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概况

1.高丽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创立于高丽王朝光宗时期,光宗创立科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巩固新国家的根基。

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但王建死后不久,高丽王朝就爆发了“王规之乱”,沉重打击了高丽的统一趋势,光宗即位后当即开设科举制度,选拔能巩固自己统治的人才。

二是为了改变武官尾大不掉之势的局面。朝鲜古代社会最常出现的就是权臣专政的局面,这些权臣主要是掌握实权和军事力量的武官。

中国古代社会也频繁出现权臣专政的局面,但这些权臣大多是以皇帝的支持为基础的,还没有发展到藐视皇权的局面,不论是宦官还是外戚都与皇帝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但朝鲜古代社会的权臣常常蔑视王权,将王权视为掌中之物,废立随心。

出于这些原因,958年,高丽光宗采纳大臣双冀的建议,设立了科举制度,双冀所设立的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一种复制,《高丽史》记载:“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科举制度在高丽王朝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丽毅宗时期,以文臣韩赖掌掴武臣李绍膺为导火线,武臣郑仲夫等人发起反叛,史称“庚癸之乱”。

庚癸之乱后,高丽王朝的武臣势力一发不可收拾,各地武臣及其追随者控制了高丽王朝的大部分兵权,武人地位大幅提升。

武臣控制国家政权初期,许多科举考试都被取消,但后来武臣认识到文臣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又开始重开科考。

2.朝鲜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科举制度依然被延续了下来,李氏朝鲜对高丽王朝的科举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

李氏朝鲜虽然希望压制武臣势力,但在科举制度上仍然提高武科的地位,防止出现高丽王朝时期的武臣造反事件,《经国大典》对此有明确记载:“文武两科,不可偏废”。

由此可见,李氏朝鲜在处理文武科和文武大臣的问题上是非常小心的,显然借鉴了前代的经验教训。

李氏朝鲜的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有利于文武两班阶层的科举制度,因为李氏朝鲜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身份限制,一方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必须经过一系列乡里官员的审查,最重要的还要获得“两班举荐”。

此外,还多一门考试,这些实际都是统治阶层为了防止阶层流动而人为设立的门槛;另一方面,对于贵族子弟来说,这些人从小就要进入贵族学校,接受官学教育,进行进科考试,再入成均馆,修满圆点,方可参加考试。

李氏朝鲜贵族子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实际上都是在为将来高中科举和袭爵做准备。朝鲜壬辰倭乱也对李氏朝鲜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影响,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国家危亡之际,武科备受重视,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点。

同时,朝鲜宣祖王为了鼓舞士气,规定凡是斩获敌人一个头颅的,赏赐武科出身,毫无疑问,这一规定鼓舞了士气,对挽救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积极作用,但却打击了武科考试的权威,一时之间,武科的含金量惨遭贬值。

二、朝鲜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 考试科目名目复杂

高丽光宗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包含了大量的考试科目,简单的分类主要是制述科和明经科,但实际上操作下来的考试科目内容庞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而包含其中制述科和明经科只是比较重要的科目。

一种形式是常科,常科顾名思义,是经常开设的考试科目,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算科等等;另一种形式是制科,制科主要包括诗、赋、颂和时务策,这种考试更考验考生的从政能力,因为它要求考生有很强的政治敏锐力和思考能力。

相较于时务策来说,制述科,即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词章;明经科则考经典的背诵,这两种实际上更偏向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较小,尤其是明经科所考察的是对前代经典的背诵和默写,更成为后来者批判科举制度的地方。

批判者认为明经科考试所吸纳的只是一些会念“之乎者也”的人,于国家无益,这些人在危难之际,不仅不能救国家,还会写一些嘲讽时局的文章,从而影响民众对王朝统治的态度。

在一众批评者的批评声中,明经科的地位最终在高丽王朝末期之时大幅下降,甚至跟不受人待见的杂科的地位一般无二。

除此之外,僧科也是高丽王朝科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佛教派系的僧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过程也带有晋级的色彩。

僧科开设的背后实际是国王想要将宗教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目的,就像俄国彼得一世和法国拿破仑宗教改革中规定教师的薪金由国家发放,都是为了将教权或宗教权力置于国家控制之下。

2.文武科地位差异大

文科和武科地位差异大是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高丽王朝时期,而李氏朝鲜在吸收高丽王朝武臣因不满文臣地位过高而引发的叛乱之后,相应地平衡了文臣和武臣的地位。

朝鲜古代时期出现如此明显的文科和武科差异,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首先是朝鲜国王设立文科和武科考试的目的不同。

高丽光宗最初设立文科就是为了选拔为己所用的文官,以压制武官的力量,所以他并没有在设立文科的同时,也设立武科,直到高丽恭让王时期才真正设立了武科。

其次,文科和武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也是文武科在人们心中有巨大差异的又一原因。李氏朝鲜的建立者李成桂曾颁布诏书,明确要求“文武两科,不可偏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文科和武科所录取的人数,一般来说,文科因为国家要处理的档案文件和政治事务较多,所以在人才录用上也更多,这就会在普通民众或武臣心中产生国王重文轻武的思想。

最后,文武科官员的晋升渠道和机会不同,文臣晋升渠道广,国内任何一件政治事务的处理都有可能成为文官晋升的机会,而武官的晋升则主要依靠战争渠道。

而且一旦武官掌权过多、权势过盛就容易被扣上可能谋权篡国的帽子,从而引起国王的警觉,所以武臣的晋升空间非常狭窄。

更为重要的是,舆论和历史是由文官书写的,这些文官可以以舆论影响国王对武官的态度,所以除去武力作用,武官的地位实际基本掌握在文官的手中。

三、总结

科举制度的兴衰反映了朝鲜古代政治的变迁。高丽王朝时期,动荡的社会常常导致科举不开、政令不行;

朝鲜王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例如壬辰倭乱,大肆培养和开设武科,为国家选拔服从王命的武臣,相对来说,文科的开展就要稍微滞后,甚至一些年份直接不开设文科考试。

同时,对于党政来说,开科考试实际也为这些党派拉拢人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比如勋旧派和士林派。

朝鲜王朝废除科举制度的背景与中国一样,都是动荡的社会和变革的需要。废除科举之后,朝鲜王朝统治者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只好从欧美引进先进的教育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制度。

此后,朝鲜半岛教育方面的现代化逐渐展开,但守旧的教育力量仍然占据很大比重。这一点在中国民国和朝鲜半岛表现得极为相似,人们充满了对变革的恐惧和无知。

参考文献

《高丽史》

《草木子》

《试论朝鲜科举制》

《明代武举制度考论》

《元史》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朝鲜古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名目复杂,重文轻武应时而变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