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说服应掌握哪些技巧(说服的基本技巧)

导语:掌握“说服步骤”,按部就班的说服他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遇到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如何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就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总会有人觉得“为什么有的人总能用寥寥数语就让人信服,而我却总是没法说服别人接受我的意见?”这其实就是你的说服方式存在问题,想要说服他人其实就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简单,按照步骤一、二、三,你会发现你的想法已经植入了对方的脑海里。

说服步骤一:建立共情

有人在面对和他人意见相左的情况时,总是习惯采用一种驳斥和压倒性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像郑仁强老师说的:“大多数人在辩论的时候,都会急于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倾倒给对方。”

但是这样倾倒思想的说服方式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两团水火不容的思想发生激烈碰撞,最终不欢而散罢了。当我们粗暴的想要通过“倾倒思想”来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出于本能人们会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然后尽可能的寻找和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的说服就变得失败而难以继续了,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选择性注意倾向”。

所以我们在说服某人的时候,应当先“共情”。共情,说穿了就是建立对方对你的好感,当好感建立起来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本难以沟通的情况会变得无比流畅。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我们也常常能够遇到:同样的话从陌生人口中说出会招致我们的反感,但朋友嘴里说出我们便乐于接受,这就是基本好感的作用。

那么具体如何建立好感呢?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先跟随,后带领”。也就是先基本认同对方的观点,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和他站在同一方的,他才会真正地相信你的和善、友好,才会变得愿意接受你的观点。但是长时间的共情会让我们逐渐偏离“说服”的本质,所以建立好感之后就要开始我们接下来的步骤。

说服步骤二:讨论与对方相关的话题

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认知逻辑大概可以分为四步:①接收感受;②调动回忆;③思考加工;④形成认知。

当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时,就要让对方先接收到感受,在触发了认知逻辑的第一环之后,这个逻辑便会自己向后推演,从而帮助我们达到说服的目的,而触发第一环的关键就是:“你说的问题和对方相关。”

1980年美国大选,最终当选的罗纳德.里根击败了企图连任的竞争对手前总统卡特,凭借的只是一句“你比4年前过得更好吗”?为什么这样一句质问的话,就能说服大部分美国民众将选票投向他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美国民众的认知逻辑:

首先听到问题:你比4年前过得更好吗?然后得出结论和感受:我没有4年前过得好。然后调动回忆:过去四年卡特总统任职期间,美苏冷战加剧,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让人民生活水平下滑。然后思考加工:这样的局面如何改变?更换总统是否可以改变现状?最后形成认知:里根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他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应该选他做总统。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会更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思考和自己有关的信息,也更有可能做到试图理解对方。因为对方在这个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和行为,可能会对自己切身利益造成影响。因此,你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越是让受众意识到你谈论的事情和Ta有关,你的观点越有可能让受众接受。

郑仁强老师说过:“当一个人开始觉得一件事情正确的时候,他会想尽办法来自我证明。”在我们通过认知逻辑来试图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正是在用他的自我证明来帮助我们说服他自己。

说服步骤三:让认知指导对方行动

当我们通过认知逻辑向对方灌输一定观点并被对方所接受之后,是不是就代表我们的说服行动大功告成了呢?并不是的,人从认同一个观点到以这个观点为基础来指导行动,这中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如同郑仁强老师强调过的:想与做之间往往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认知失调,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和不愉快情绪。

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们在面对和自己已有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冲突的观点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应。而面对这种不适应,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抛弃和自己已有观念和行为冲突的观点”。因为根据“沉没成本效应”,与其更改已经付诸行动的观念,不如直接否定冲突的观点来的方便。

因此当我们的观点与对方的观点差距过大的时候,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更易于实现的观点和行动来让对方逐渐地接受,这可以大大的增强我们说服的成功率。

所以,如果你想要迅速有效的说服他人,首先要和对方共情,建立好感;其次要通过认知逻辑触动对方利益相关的点;最后循序渐进地让对方以新的观念来指导行动,至此你的说服行动就算圆满成功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创作整理编辑!